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力的教案模板汇编【9篇】

时间:2024/3/3 11:33:00
 
丰富地过每一天快乐地看每一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力的教案模板汇编【9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力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力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的品德。
  活动准备:若干沙袋
  活动方法:幼儿每人一个沙袋放在头顶上,然后绕着某一地点保持平衡地行走。教师发布口令,要求幼儿双脚跳、单脚跳,倒退、加速等,以改变游戏者的行动方式和速度。如果头上的沙袋掉下来,那么该幼儿就必须定住不动。其他幼儿在保持自己沙袋不掉落的情况下,拾起沙袋并将其放回“被定人“的头顶,使其恢复自由。
  活动规则:小班幼儿保持平衡走,中、大班幼儿可在保持平衡的同时,穿插倒退、跳跃、加速等。
  开灯关灯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提高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在场地一端站好。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往场地另一端走,边走边说:“开开灯,关上灯,天黑了,要用灯。”接着,教师说:“关灯”幼儿马上停步并闭上眼睛。然后教师又说:“开灯”。这时,幼儿睁开眼睛向前走,这样反复进行,直走到场地另一端为止。
  规则:必须听教师的信号做闭眼停步或睁眼向前走。
  小转椅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两个幼儿一组,相对站立。两人都伸出左臂(或右臂),手相握。游戏开始,两人边说:“小转椅,转呀转,说转它就转,说停它就停”边顺一个方向转圈走动。说完最后一句,两人要马上站稳并用另一只手相互击掌。
  规则:念完儿歌要马上站稳,用另外一只手互相击掌。
  提示:此游戏可两两三三分散玩。
  游戏熟悉后要求闭眼睛,击掌时可以睁开眼睛。
  迷迷转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两臂侧平举,在原地旋转,边转边念儿歌:“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吹来,快快站。”当念到“站”字使,幼儿马上停止旋转。
  提示:每回最多转3圈,以防止幼儿头晕跌倒。
  风 车
  ----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全体幼儿当风车,听教师发出的信号转动。如说“小风车”,就原地转;“大风车”,张开双臂转;“风大了”就转得快;“风小了”,则转得慢;“风停了”,可蹲下休息……
  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谁做错了,就暂时站出队伍,游戏结束,站出队伍少者为胜。
  提示:与发出信号转得不一致的幼儿要暂时停止游戏。教师注意掌握幼儿转的圈数,每次2——3圈即可。

  力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计

  力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颜色、形状的特征寻找排序规律,进行排序。
  2、学习按要求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准备:
  1、粘贴有大小相同红绿间隔排序圆形纸片的卡片一张。
  2、粘贴有颜色相同方形、三角形间隔排序圆形纸片的卡片一张。
  3、每人学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1、卡片上有什么?
  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红圆片—绿圆片—红圆片—绿圆片┉┉方形—圆形—方形—圆形┉┉
  二、制作彩带
  1、提出制作的要求
  2、分组活动:
  ①一组幼儿做红绿圆形间隔排序的彩带,另一组幼儿做有颜色相同方形、三角形间隔排序彩带。②两组幼儿交换进行③指导个别幼儿学会间隔排序粘贴图形④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进行3个物体的间隔排序。三、展示幼儿作品1、教师的示范与幼儿的操作材料应不一样,教师的范例可换成其它颜色或形状,只做图示这样幼儿就有推理能力的发散。2、幼儿能观察出以排好的排序规律,但不了解实质,对3个物体间隔排序较困难。可用其它内容的范例作暗示。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我发现,我奇怪实施日期04.4.19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艺术活动:染花布调整
  活动目标:1、尝试印染画,体验印染的乐趣。2、学习用宣纸蘸色进行印染的技能。3、感受色彩的美,发现颜色相互混合后会产生变化。
  活动准备:1、红、黄、蓝三色颜料若干。2、宣纸若干,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一、自由探索印染,发现宣纸吸水的奥秘;1、介绍宣纸:a、看,这是什么?b、它和我们平时见过的`纸有什么不一样?2、了解操作方法。3、自由探索4、表达自己的发现:a、你是怎么玩的?b、你发现了什么?二、印花布1、教师示范印染宣纸2、提出操作要求。3、幼儿印染。a、幼儿印染,教师指导。b、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印染。c、教师随机根据幼儿作品,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互相混合后会产生变化。三、展示作品打开宣纸也是一个较难的步骤,也应有相应的要求。第二大点中的“c”点由于操作中不明显,故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还是放到其它的玩色活动中较好。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虫虫乐园实施日期04.6、29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蚂蚁飞上天调整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图书了解图中人物表情变化,感受、理解图片内容。2、学会用完整话描述图书主要内容,懂得在别人困难时应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蚂蚁飞上天》图书幼儿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一、出示蚂蚁图片引起幼儿兴趣:1、图片上有谁?2、小蚂蚁有什么本领?3、你听过蚂蚁飞上天吗?蚂蚁是怎么飞上天的呢,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二、幼儿自由翻阅图书:1、要求幼儿用正确方法翻阅图书。2、初步了解图书内容。三、阅读讨论:1、小蚂蚁抬头看什么?2、它心理怎么想?3、发生了什么特别愉快的事?4、你从哪里看出来的?5、小蚂蚁飞呀飞,发现了谁?6、小蝴蝶为什么哭?小蚂蚁该做些什么?7、小蚂蚁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怎么做?四、讨论主题:1、提问: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2、小结:蒲公英使小蚂蚁实现了会飞的梦想,但小蚂蚁为了帮助翅膀受伤的蝴蝶,把蒲公英给了蝴蝶,使蝴蝶重新飞上了蓝天,小蚂蚁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3、如果你看到同伴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做?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清洁宝宝实施日期5、25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健康活动:难受的大拇指调整
  活动目标:1、知道吮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2、能克服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3、了解手的用处,并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活动准备:制作痛苦和高兴表情的、相同服饰的大拇指纸偶各一个。
  活动过程:一、出示痛苦表情的指偶,引起幼儿兴趣:1、教师以纸偶口吻自述:我叫大拇指,本来和其他手指一样长得直直的,又有劲又漂亮,现在我病了,病得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还用牙齿咬我,我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2、谈话:大拇指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样做好不好?我们怎么样帮助大拇指?二、师幼讨论:1、手指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能吸吮大拇指?2、当你看到别的小朋友吸吮手指时你怎么办?三、出示高兴表情的手指。1、猜一猜,现在大拇指为什么笑了?2、讲师大拇指现在的待遇和感受。(小朋友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还经常帮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四、互相看看小手,说说自己的手指是否漂亮、干净。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图形碰碰乐实施日期6、8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仿编儿歌《圆、圆、圆》调整
  活动目标: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仿编出新的儿歌。2、进一步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看看更多的圆形物体。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3、常见圆形物体图标若干,《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活动过程:一、朗诵儿歌,激发兴趣1、出示《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看,图上有什么?2、你能把它变成一首儿歌吗?3、请个别幼儿朗诵儿歌《圆、圆、圆》。4、集体朗诵。二、仿编儿歌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呢?2、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图标,覆盖原有儿歌图标(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3、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三、朗诵仿编儿歌1、展示仿编的图标,请幼儿朗诵。2、集体朗诵创编的儿歌。3、反复创编四、延伸幼儿在家中寻找圆形物体继续仿编儿歌,请家长记录后,带回园与同伴交流。
  实施者:
  小班活动设计方案(集体)
  主题名称图形碰碰乐实施日期6、15设计者王晓蕻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方脸盘和圆脸蛋调整
  活动目标:1、对生活中圆形和方形物体感兴趣。2、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情节,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圆和方相结合的物体。3、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如:**是**形状的。
  活动准备:1、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各一张。2、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出示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图片,引导幼儿欣赏人物,并为人物取名。二、引发思考:1、方脸公公喜欢什么形状的物体?2、圆脸婆婆喜欢什么形状的物体?3、有一天,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进行了找圆形和方形物体比赛,到底谁赢呢?让我们来听故事吧!三、完整讲述故事: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第一遍。提问:方脸公公和圆脸婆婆找到了哪些东西?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第二遍,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提问:桌子、录音机是什么形状的?果汁瓶、门是什么形状的?3、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圆形和方形的东西,它们合在一起就变出许多有用的东西,圆形和方形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四、延伸:课后请幼儿寻找哪些东西是圆形和方形的,哪些东西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分也分不开的。

  力的教案 篇6
    (一) 教学设计:
  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难点:
  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准备:
  (1)弹簧 、 弹簧拉力器 、 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 质量为100克的钩码
  (2)幻灯片、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 、 分组讨论 、 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
  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全班哄笑)
  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
  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师:我这儿还有一根弹簧,若用力压弹簧呢,情况会如何?
  学生活动:(3至4人一组)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弹簧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拉伸和压缩弹簧,体会手的感受
  实验结果:各组员讨论分析
  请几组完成实验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看法。
  师: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弹力呢?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试举生活中常见弹力的实例。
  教师分析总结:
  (说明: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师设疑:前面我们在做拉伸弹簧的实验时,前后几次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师: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引入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个100克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师:这时你所用的托力约为1牛,牛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 牛顿命名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师:再用手托起科学课本和科学作业本,估计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准确地知道我们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授: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出示演示弹簧秤,说明它的原理、构造)
  学生活动三: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量程为5牛的弹簧秤(附说明书)不同质量的钩码(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实验步骤:(1)结合说明书,了解弹簧秤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弹簧秤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弹簧秤的量程内,让学生拉动秤钩,先估计力的大小,再看指针,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5)用弹簧秤测你及同组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结束: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说说你认为在弹簧秤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实验,合作与交流,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教师小结:
  (八):课堂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
  (1) 某弹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该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
  (2) 使用弹簧秤时,为什么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九)课外扩展实验:探究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面我们在做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时,知道我们一个小组内各组员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检验你的猜测?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该怎样处理测量数据?课后完成这个探究题。
  (十)教学反思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力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掌握,所以本节课先以复习引入,在讲解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弹力,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讨论举例扩大对弹力的认识。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学中发现,射箭、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要用到弹力,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力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上从演示实验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说明力的单位是牛顿,并通过用手托起一个100克的钩码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从让学生掂量托起科学课本 所用的力大约有多少?估计是否准确引入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相互交流。这一部分知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兴趣地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略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①弹簧秤使用前的指针调零,②拉秤钩时尽量不使拉杆与秤壳接触,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面板垂直。这是学生的一个实验习惯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后探究题的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延伸,凭着自己的想象,打开思维空间,并自己收集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校里有课堂,生活中也有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广大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倾听故事,能够初步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的过程中有长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知道面临新环境时会有许多人、许多办法来帮助自己。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图画书,“伊比伊比”伴奏音乐。
  场地准备:幼儿围坐,有进行音乐游戏活动的空间。
  教学过程
  1.通过与幼儿交流并引导观察小阿力的不同表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1)结合幼儿的实际体验进行简单交流。
  提问:你们愿意上学吗?要上学了,你们是什么心情?
  (2)单独出示小阿力两种表情对比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
  ①观察开心的表情。
  提问:小阿力要上学了,他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观察不开心的表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小阿力不开心的原因。
  提问:
  离上学的时间越来越近,小阿力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想的是不是和小阿力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本《小阿力的大学校》。
  2.通过阅读故事的前半段(从故事开始到“乘着风飞上了天”),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和线索,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1)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2)引导幼儿对重点画面(小阿力是怎样照顾小鸟的4幅画面)进行仔细观察。
  提问:
  他为什么要拿着盒子跑过来?
  为什么小鸟的心怦怦地跳,小阿力是怎么做的?
  小阿力为什么轻声跟小鸟说?
  小阿力和小鸟说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鸟很害怕,给它东西它也不吃,你们觉得小鸟有点像故事里的谁?
  (3)共同关注重点画面(小阿力把小鸟放走了的对开画面),进行讨论、交流。
  提问:
  小鸟飞走了,它的心情怎样?
  小阿力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3.结合故事中小阿力的感受,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即将上学时的感受。
  提问:我们小朋友也即将面临小学这个新环境,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与想法?
  4.阅读讲述后半段故事,知道有许多人会帮助自己面临新环境。
  指导语:小阿力真的上学了,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他想的那样呢?他在碰到困难时是怎么解决的?有谁帮助了他?我们接着来读书。
  (1)继续阅读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画面交流。
  提问:
  小阿力的大学校都有什么地方?
  小阿力在学校里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幼儿重点观察小阿力第一天在学校的画面)
  (3)教师讲完故事,引导幼儿交流。
  提问:
  小阿力在学校的生活开心吗?学校是像他想的那样令人害怕吗?
  都有谁帮助了小阿力?
  妈妈是怎么帮助他的?老师是怎么帮助他的?小伙伴是怎么做的?
  5.教师整体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知道面临新环境时自己也可以帮助自己,激发幼儿长大的自豪感。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2)指导语: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为什么写了许多小阿力救助小麻雀的事?
  教师小结:在面临新环境时,我们会紧张、会害怕,但一定要放心,因为有许多人会帮助你;同时,我们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就像小阿力一样,会交到许多新朋友的。
  6.交流讨论:我们如何来适应新环境?
  (1)指导语:我们都会遇到面临新环境的时候,除了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呢?
  (引导幼儿交流时,可以适时地把这些方法用孩子看得懂的方法记录下来,并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
  提问: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对待?
  面临一个新环境,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找哪些人帮助?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怎样找人帮助我们?怎样去交流?
  还有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
  7.音乐游戏“伊比伊比”,引导幼儿感受在更换不同伙伴游戏时的快乐。
  (1)介绍游戏玩法,学习简单的动作。
  全体小朋友听音乐前奏,自由找到一个朋友拉手做好准备,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在第二遍音乐前奏时更换伙伴,再一次游戏;游戏可以反复进行,教师引导幼儿尽量更换自己不太熟悉的伙伴。
  (2)跟着音乐,全体小朋友一起表演。

  力的教案 篇8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力的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 和 ;
  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达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松手后物体将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们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