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9篇】

时间:2024/3/3 11:33:00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科学教案范文【9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科学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1、本课教学内容共分4个部分:不同的天气,生物预告天气,预测未来的天气,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及阅读与拓展。
  2、不同的天气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学生们尝试用简单的图画来记录天气情况。
  3、生物预告天气是简单介绍生物中为什么能预告天气的道理,有很多生物都有比我们人类更早地知道天气的本领。让学生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儿歌等。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养成长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良好习惯。
  4、预测未来的天气是让学生讨论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了解明天的天气,利用课本第40页两幅卫星云图,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本地区当天的云层情况,尝试推测当地第三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5、了解天气预报。为了更好地关注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3、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4、在观察和研究天气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师和学生观察天气,认识天气,预测天气。
  【教学难点】
  推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和用物象预告天气的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天气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各种了解天气情况的途径和方法的资料,卫星云图的放大图,各种天气预报的新内容,20xx年9月3日、4日的当地报纸。
  2、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你有没有关心天气的变化?你看过(听到)天气预报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2、不同的的天气
  (1)小组交流对不同天气的体验
  ①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天气。
  ②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把这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2)讨论: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同学们知道的生活常识可真不少!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那么在好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②当你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又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①看来天气的好坏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师想每天都在日历上记录天气的情况,怎么记大家帮助我想一个既方便又形象的办法吗?
  ②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出示记录天气的表格。
  ③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符号拿到前面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实物投影仪展示)看看天气预报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
  ④请同学们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鼓励学生坚持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或者长期记录)

  科学教案 篇3
    小班科学活动:
  好吃的花生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一只小碗内置花生一颗。
  2、各种积木、剪刀。
  3、花生统计表、每人身上贴好一个标记、小旗标记。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你们高兴吗?礼物就放在椅子下,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这个礼物是什么呀?
  二、观察花生外壳。(运用投影仪)
  师:那小朋友来看看花生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花生的外壳特征)
  出示“花生统计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相应数量的圆点表格下贴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轻轻地打开花生。幼儿集体点数。并在相应的点子下做标记。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妈妈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吧!
  四、认识花生米。
  师:我们来看看花生宝宝长什么样?(穿着一件红衣服)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你们知道吗?花生宝宝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巩固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请你来剥给大家看看。
  四、结束活动
  出示花生作品,宝宝们,花生好吃吗?你们知道吗?花生还会变魔术呢?看,花生变成了什么呀?(小桥),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那我们一起去变一变吧!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陨星的报道及图片
  教学器材:各种星体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阳和月亮外,还有哪些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太阳和围绕太阳转动的各种星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太阳系的居民们。地球有八个个头不同的兄弟,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九大行星。
  (图片展示)教师依次显示九大行星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太阳系录像,引导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的“太阳系示意图”
  2.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讲解)
  (承转)九大行星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几颗呢?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解人类观察太阳系的历史,介绍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现在的航天探测器。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陨星。
  (图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视频资料)彗星
  (讲授)教师讲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现象,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块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由岩石组成的叫做陨石。
  (讲授)教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并联系恐龙的绝灭,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
  教案点评:
  太阳系这一段落的内容编排,是依次介绍其中的各种天体——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陨星。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重点要学生注意各种天体形状、大小、组成、轨道上的区别。本节可在设计时注意了配以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星体,并产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6
  

    1、《太阳和影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2.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2.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手电筒、铅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生猜谜。
  3.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势。
  5.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发学生材料。
  2.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 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2、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
  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 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 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 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 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 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准备:
  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动过程:
  一、幼儿叙述“沉”与“浮”的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提问: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教师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教师:你知道我是怎么让鸡蛋浮的吗?
  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12组,每组获得一个鸡蛋、一个杯子、一个搅拌棒,一瓶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一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死海的秘密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