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时间:2024/3/3 11:33:00
 
用自己的努力换取成功,然后成功就会像一个大巴掌,打在那些曾经看不起你的人脸上,要多响有多响,要多爽有多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1、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一、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
  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
    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0页~第2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挂图
  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词语,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是哪四个词语?
  生: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辨认方向呢?
  生1:可以看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
  生2:可以看北斗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生3:可以利用指南针,指针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怎样在图纸上标识方向吗?
  生:可以在旁边画一个箭头,如果指向上而且写上北字,就表示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现在我面朝北方,我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南方)我的左边是什么方向?(西方)右边是什么方向?(东方)
  谁能来象我这样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生描述)
  5、那么你知道位于你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有谁吗?请你们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生活动)
  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描述)
  活动二:
  1、你们已经会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词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了,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除了这四个方向词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呢?
  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2、(出示书P20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学校、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3、你能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来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学生口答后在书上填写认一认(1),并同桌互换,批改。
  4、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学校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生1: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
  生2:在两个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上。
  生3:分别在学校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的位置上。
  生4: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角,少年宫在学校的西南角,电影院在学校的东南角。
  5、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
  生2:第三种说法有点模糊,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准确。
  6、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活动三: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向词,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这张正方形纸,象我这样折一折,并在折痕上标出8个箭头(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操作方法,生仿效)。
  根据我们作图的习惯,上方一般确定为什么方向?(生:北方)请你标出北方。
  剩下还有7个方向,你们能自己完成吗?
  (学生尝试制作方向板,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2、谁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汇报展示)
  你认为他制作的方向板怎么样?(学生评价,完善)
  3、你们已经会自己制作方向板了,那么你们会根据我们教室的实际方向,把你的方向板按
  照正确的方向摆放在你的课桌上吗?(生尝试摆)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小声地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摆。(生互评摆放的方位对不对)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汇报)
  4、老师这里有8张分别写有8个方向的卡片,谁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教室制作一个大的方向板?
  听清老师的要求:以我们中间的这位同学为参照物,想一想教室的四面墙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四个墙角的位置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再把你所拿的那张方向卡片贴在相应的地方。
  (组织学生活动,并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墙壁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5、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教室里制作了一个大的方向板,谁能来说一说在教室里的这8个方向上分别有些什么物体。
  (生依次描述)
  6、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分别有哪位同学吗?(能)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动后,再指名说一说。)
  7、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聪明的利用了自己制作的方向板,那么你们知道在使用方向板来辨认方向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方向板摆放的位置应和生活中的方向相同。
  活动四:
  1、(出示书P21的挂图)这是哪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图?(生:中国)地图的形状象什么?
  (生:象一只雄鸡)
  你在这幅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首都北京。
  生2:我们新疆。
  生3:还有指向北方的图标。
  2、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和我们所在的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我们的家乡的位置大约就在这里(师指出大致位置),请跟我一样在这里作一个标记,谁能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和北京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数一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案例】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 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四、关注知识储备差异,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在本节课中,小组之内以及小组之间不平衡。由于小组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小组之间没有可比性,小组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成了某几个小组的表演,一部分小组则成了陪衬,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同时小组合作应该是长期合作,而不是临时合作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使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变得合理,平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 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实践应用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 一填 ”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 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 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 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
    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