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八篇】

时间:2024/3/3 11:33:00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八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金罐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表现了小姑娘那真诚助人,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焦渴、干涸、干枯、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昨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小姑娘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钻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钻石的图片。钻石美吗?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代表了纯洁、高尚的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以钻石为题的文章——七颗钻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读词语。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找同学读词语。重点讲解“唾沫”。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词语)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集体正音。
  4. 指导读错的字音,学生练习快速熟读课文。
  相信这回同学们再去读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和流利了,去试试看。
  三、有感情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们,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 体会环境的恶劣
  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什么?(大旱灾)再说一次,发生了什么?(大旱灾)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大旱灾呢?旱到什么样子?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地干旱的程度?(所有、都)我们来看看图片。
  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来朗读。
  人和动物都怎么样了?(焦渴而死)“焦渴是什么意思”(非常干渴)在文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天特别的旱;说明了人们很需要水)如此严重的旱情,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练,齐读。
  2. 体会小姑娘前后的心情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 ? (水)是啊,水对活着的人是多么地重要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小姑娘找水真不容易,谁能读出她的不容易?(哪也找不着,累的倒在地上睡着了)你读得不错;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小姑娘的筋疲力尽,就像她这样自己练一练。
  当她一觉醒来发生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水啊?想象一下,这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当小姑娘看到罐子中的水时,她会觉得什么?(惊喜、惊讶)这可是意味着生命的水啊,看到这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怎样呀?(喜出望外)谁能读出小姑娘的惊讶与喜出望外呢?相机抓住“竟”字引导体会用词。小狗怎么样的叫着?(哀哀地叫着)为什么哀哀地叫着?说明什么?(被小姑娘踩到了,渴得没有力气了)很痛苦啊!
  让我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这一段,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指名完整读这一段。
  3. 感受水罐的变化和女孩的爱心
  水罐掉在地上水洒了吗?水罐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水没洒,但当小姑娘把水让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罐变成了银的)对!水罐变成了银的!多么神奇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谁来读!
  当小姑娘把水给母亲的时候,母亲说什么了?当时她的母亲怎么了?(生病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身体虚弱、疼爱自己的女儿、善良的母亲)你能读出一个病重身体虚弱,而又善良的母亲的话语吗?就在母亲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的一瞬间又怎么了?(水罐变成了金的!)我们一起来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此时此刻,小姑娘怎么了?谁来读?指名读。小姑娘太渴了他真想喝水,我们一起来读——“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小姑娘又把水让给了谁?这时水罐又再一次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我们找同学把这一段水罐连续发生的三次变化读给大家听一听。
  奇迹再一次的发生,那七颗钻石怎么样?我们一起来。
  4. 感受文章的情感
  同学们,我们再来回想小姑娘行动和水罐的变化。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还是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跳出了七颗大钻石、巨大的水流—七颗星星 )
  是小姑娘的爱心使空水罐变得满满的,还从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这七颗钻石代表了什么?(感动、关爱、希望、善良、生命、真诚、赞赏)。
  就让我们带着对小姑娘的赞赏、带着对每一种爱的向往,一起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四、归纳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
  写作顺序是什么 ?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过程是?结果是?
  解决学生的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五、续写童话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这篇童话。同学们可以选取这样几个方面:
  1、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
  2、 从水罐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 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流程与设计):
  实施研究以课文文字信息为依托
  制定研究计划1、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是这上面的,也可以不是这上面的,但只要是自己想解决的。
  2、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帮助吗?或者说我们该怎么解决这问题呢?
  3、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和谁一起研究,研究的步骤,研究结果怎样反映)也可提供研究记录表
  4、提醒大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去寻求校外的有关专家去解决问题。1.自己选择研究主题。
  2.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我想通过网络来研究这些问题;我想请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我想和**同学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3.分组制定研究计划。部署研究分工与步骤)
  让学生根据研究对象的大小,可分工研究,最后由组长或者代表发言。
  (让部分学生下载研究记录。)学生个体活动,师生互动根据学生要求,自由结合,协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新课程教育理念。
  制定研究计划,指引研究方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突破时空,以网络为桥梁,请教专家,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提供网络资源
  网上搜索信息
  整理与设计分析1.提供主题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上面提供搜索引擎。
  2.提供学习导航与学习帮助。
  3.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适当帮助和个别辅导。1.在学习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推荐的站,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并完成小型研究报告。(思考怎样反映研究你们的研究成果)
  2.遇到问题,通过网络,询问老师。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自由的环境,这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充足的信息源。
  ——创设好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提供搜索引擎,拓宽信息源。
  继续安排小型研究报告,旨在使学生运用已有信息释疑、解疑,提高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
  小组互助
  协同学习
  实施研究过程1.引导学生利用NetMeeting、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工具进行协作学习,会话交流。
  2.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3.适时评价。
  4、教师参与小组研究。1.自由组合,分组学习,由各组长主持,收集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最后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主题研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电子作文、自由绘画、从而进一步建构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使学习者群体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构建问题的意义。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信息的加工、改组、存储过程。
  总结汇报
  交流深化利用网络功能(BBS、论坛、留言板、上传系统等)
  完成研究报告(电子作文,PPT等)
  实施汇报。1.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拔,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教师开辟信息上传系统,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上传。
  有意制造辩论的交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会话与评价,指导学生语感训练。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进入不同的研究主题,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期间,学生可以利用作品上传系统,递交研究作业、或通过广播运用自制的PPT进行介绍、或通过感情朗读、自编解说词、想想画画、电子小报(将其他同学的作品汇集)……将研究结果以多种形式展示,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生生、师生可以相互提问,相互启发,互相得益学生个体活动,小组交流,师生、生生互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从网络广泛的、海量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按照他们各自所好自行设计学习成果,通过广播展示,使学生个性充分张扬,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大大改变学生学习行为,多形式、多元化汇报,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学生通过展开讨论,将进一步体会维也纳音乐之美,魅力之大。
  教师角色的定位:组织者、导航者、协作者。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线交流
  成果评价
  1、感悟:
  动物与国家命运魂系一体,要振兴中华,使国家更加强大;
  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争当小小宣传员;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
  广告设计语
  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师生互动评价。学生说话训练,将内心的感受、体会或通过感情表白,或采用留言的方式呈现。
  完成研究报告
  评价:不仅包括过程与成果,更包括能力提高与否。学生个体活动,生生互动通过在线交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观点,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生互动评价。
  评价总结,再次深入展开研究,周而复始。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产生的新问题再次展开研究,让我们的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再次延续展开新的研究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人生在发展,发展在研究。
  设计特色:
  通过思考,我觉得我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色:
  1、我们很多教师可能在开头时会觉得本课研究主题散而乱,聪明的老师,相信此时也已经意识到我这堂课“形虽散但神却很聚”的特点了吧!我们不妨把这几个问题拎起来,不都是麋鹿课文的拓展深化吗?感悟麋鹿之神奇,动物保护之急切,生态平衡之重要。再说研究二,不是遵循着“麋鹿神奇——姜子牙神奇——封神演义神奇——我们中国人智慧神奇”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拓展阅读的起点与归宿吧。
  2、遵循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较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拓展了语文教学的领域,尝试探索了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路,学语文不是仅语文,跳出语文学语文,真正体现出大语文的教学观的教学思想。
  3、创设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有足够研究性学习支持的专题站。在网站建设上首先考虑了减肥的思想,架设了可供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展技的舞台,构建了一个平等会话,协作交流的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享受成功喜悦而服务。
  4、研究的主题于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迎合学生个性,遵循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的思想。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3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 31×1+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尽、染、叠”等11个生字,会写“谷、金、丰”等10个字。
  2、读好“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12个四字词语,感受秋天的美
  3、培养积累词语、收集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字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年级第一课,识字1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 起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借助字典,自读词语。
  2、检查自主识字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看大屏幕,自己试着读。
  (2)交流难认难读的生字。
  预设一:染──借助拼音学习生字,纠正学生发音,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预设二: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形识记生字。
  预设三:叠──通过演示汉字演变过程,理解字义,认读生字。
  (3)巩固认读生字。
  指名读──齐读──同桌互相──游戏抢读
  提醒:第一、二行分别注意前、后鼻韵母读清楚。
  (三)理解词语,感受秋色之美
  1、整体认读词语。自己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读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读了这些词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画面?
  3、出示秋天画面看图理解:“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等词语意思。
  4、 欣赏着这些美丽的画面,谁再来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谁再来读?
  5、你看这个词谁能读?(出示:天高云淡)指导读出词语韵律美。
  你看这样读就读出了词语的味道,读出了词语蕴含的美!用这样的方法,相信你一定也能把这些词读好!谁来读?(出示:秋高气爽秋收冬藏 春华秋实)
  6、这么美的景色你知道是什么季节的吗?(秋天)这一课里有个词说的也是秋天,知道是哪个词吗?(金秋时节)孩子们看,金秋时节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呢!(出示词语:金秋时节,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大雁南飞、瓜果飘香、山河壮美)刚才我们想象着天高云淡的样子就能把词语读好,用刚才学会的这种方法,想象着金秋时节,大雁啊,瓜果啊,山河的样子再来读这些词语,相信你一定更能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来,同桌两个人先互相读一读练一练吧!一会再来读!我们一起读!
  (四)理解词语,感受秋天的丰收
  1、学生读词语,提出质疑。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学习,读懂读好了这些词!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呢!一起读!(出示其他词语)这些词语中你有不懂的吗?
  2、 出示学生不理解的词语,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预设一:叠翠流金
  (1)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这样的词要抓住关键字,关键字理解了,这个词你就明白了!(2)借助查字典理解“翠”的意思。(绿色)
  (3)借助图片,指导朗读。(出示图片)你看一层又一层的青绿色重叠在一起上面点缀着那么多的金黄色多美啊!带着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这个词?
  (4)感受秋天丰收。想象一下秋天里什么是金黄色的?变成金黄色说明什么啊?(成熟了)
  景色美让我们感到愉快,丰收后让我们感到欣喜!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出示整篇词语,指名配乐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交流。
  2、教师示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写字,先描红,再认认真真写两遍。提醒写字姿势。(古筝配乐)
  (六)总结拓展
  秋天是美丽的,让我们尽情享受秋天带给我们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吧!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秋天的词语或图片,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材料),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他到底发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生:数量大、时间紧迫、需要大量铁匠。)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生答: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是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3、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本课出现的问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指尾巴)。人没有尾巴,可是有好多动物有尾巴,谁来说说哪些动物有尾巴?
  今天,森林里有好多动物聚到一起,他们要举行一个特殊的比赛?你们猜他们要比什么?(板书:比尾巴)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比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
  学习1、3小节
  过渡:书上P83也就有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1、有谁来参加比赛了?哪位同学愿意充当来宣布一下参赛选手的名字?其他同学听他的发音正确洪亮吗?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带音指名读。不带音读。全班读。
  2、谁能把选手的名字完整的播报一遍,说时用上有有还有)
  3、全班齐说。
  三、细读理解
  过渡:运动员们就要入场了,谁愿意做小领队把运动员带入场。(放音乐,学生贴小动物图片。)
  比赛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当评委?现在我宣布:我是这次比赛的主裁判,请各位评委保持安静。我来宣布第一个比赛项目,他们要比什么呢?
  出示:谁的尾巴长?
  1、这是什么句?范读,学生读。这只是其中一个项目,还有五个呢?谁愿意接着宣布?
  随机处理:长──短
  一把:还有什么能用一把?弯弯:
  扁扁:
  2、谁能把这六个项目完整的播报一遍。其他同学做手势。
  3、学习2、4小节
  过渡:比赛进行了一段时间,评委们看看比赛结果怎么样?快读读。
  那位评委先来播报比赛结果?边播报边贴上比赛结果。(学生贴)
  师生:指黑板;生生:看书;分组
  四、拓展
  1、其他小动物也来参加比赛了,如果你认识他就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2、用谁的尾巴像什么说一句话。
  3、也可说说其他动物。
  4、用谁的尾巴怎么样提问,并做出相应的回答。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复习词语。
  二、听录音,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乌鸦站在树上的插图,听课文录音。
  2、听了故事以后,你觉得图中还缺什么?(缺一片肉)
  3、乌鸦得到肉后,心里怎样?(高兴)
  4、用高兴的语气读读第二小节。(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狐狸也出来了,同学们读读第三小节,圈出表示狐狸动作的词。
  2、根据狐狸的动作给狐狸摆位置。
  3、教师在狐狸嘴边画一两滴口水,问:这样是直流口水吗?(学生:应把口水画得多一些)
  4、把狐狸馋的样子读出来。
  四、学习47小节。
  1、这时狐狸想出了什么办法?
  2、读课文,想想狐狸对乌鸦说了几句话?读狐狸的话。
  3、学习第一次对话。
  (1)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话。
  (2)假如你是狐狸,你是怎样说的?
  (3)狐狸说这句话时表情是怎样的?(朗读指导)
  (4)这么亲切,乌鸦为什么不作声?
  狐狸又想出了一句话,我们来看看狐狸怎么说。乌鸦怎么做?
  4、学习第二次对话。
  (1)出示狐狸的话和乌鸦表现的句子。
  (2)读狐狸的话。(朗读指导,读出亲切)
  (3)师:前一次,狐狸是问候乌鸦,这一次是问候乌鸦的孩子,前一次乌鸦不作声,这次为什么是看了一眼?
  (4)狐狸两次问候行不通,这时狐狸心里是怎样想?
  5、学习第三次对话。
  (1)出示狐狸的话。
  (2)哪个地方,你觉得乌鸦听了很舒服?
  (3)这句话该怎样读呢,同学们先练一练。
  (4)指名朗读,指导。
  6、学生分别当狐狸和乌鸦分角色朗读。
  7、谁来当大法官,说说狐狸的话是不是真的?
  五、想象说话。
  1、这时乌鸦心里是怎么想的?
  2、听录音(乌鸦心里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