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初中物理《力》教案【14【5篇】

时间:2024/3/3 11:33:00
 
有些事注定成为故事,有些人注定成为故人,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案【14【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初中物理《力》教案1
    教学设计:《研究摩擦力》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a) (b)(c)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实验与探究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数据处理:
  摩擦力f / N
  压力N / N
  分析与结论:从实验得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成正比:f = μN ,其中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堂上练习:
  ①P40例题(由学生根据刚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
  ②用一水平外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由于物体和墙之间有静摩擦力,此时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为f。如果外力大小增至2F,此时静摩擦力多大?若物体沿竖直墙壁自由下落,物体与墙壁间的摩擦力情况如何?
  (3)拓展与探究
  开展《摩擦力的再认识》系列探究性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抛题。
  参考课题:
  ①研究鞋底花纹的防滑性能
  ②研究摩擦力的利与弊
  ③自行车中的摩擦力
  ④防抱死刹车装置—ABS的初探
  ⑤探究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有效方法
  ⑥研究几种材料的动摩擦因数
  ⑦摩擦现象本质的初探
  ⑧各种摩擦力方向的演示
  本系列探究性活动按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班分为8个小组,研究不同的课题,要求两周内完成,成果可以论文形式或课题报告形式展示,并要求制作成ppt文件进行演示,安排两个课时,进行交流答辩,互相学习。
  六、教学反思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区别于初中的教学,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在初中,学生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本届高一学生除少部分是来自东山区外,大部分的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仍是采用就教材,因此过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他们影响很大,要他们完全转变这种学习模式,需要的是时间,教师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

  初中物理《力》教案2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力》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对人的引力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B)
  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初中物理《力》教案4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初中物理《力》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实施实验: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确实与接触面的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观察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情况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并想一想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
  2 经历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理解欧姆定律所提示的电路法则;
  3 初步了解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4 会进行欧姆定律的变形,并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5 通过探究过程,了解物理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点:
  1 欧姆定律内容;
  2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园丁
  三、教学难点:
  1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2 对物理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到规律。
  四、教学内容:
  1.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活动14-1,导体中的电流与什么有关?
  分组讨论:回忆并交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
  那么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猜想
  (1).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注: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猜想。当然可能有其他猜想,不反对,用实验检验。
  3.分组实验方案的设计
  a.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用什么显示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呢?
  答: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显示电压和电流。
  能否设计一个电路测量三个需要的物理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出一个合适的电路图。
  电路图1
  b.导体中的电流与两个因素有关,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来研究呢?
  讨论、交流:控制变量法。
  (1)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呢?
  交流、讨论: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如何变化。
  提示:我们可让电压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有没有成倍增加。
  (2)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利用上一个设计方案类似地讨论出方案。
  电路图2
  参考方案:
  保持电压不变,让电阻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是否是成倍地减少。
  在上述的设计中,第一步要改变电阻两的电压,以及第二步要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应该在电路中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交流讨论:在电路中加入滑动变阻器。并设计出最终的电路
  在实验前,请学生思考在连线以及闭合开关前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参考答案:
  1.开关要断开;2.滑动变阻器阻要调到最大的位置。
  布置实验任务,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巡查。注意观察学生:
  4、分组实验:1.观察学生有没有按计划实验。
  (1)有没有注意连线的注意点(2)有没有将电压成倍增加(3)有没有将数据记入表格。
  2.分两个实验进行探究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将学生的结论与欧姆定律进行对比: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比。
  公式:I=U/R
  单位:I(A)、
  U(V)R(Ω)
  1A=1V/Ω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
  七、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7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习题5、6、7。
  (四)说明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给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条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初中物理《力》教案8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9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 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初中物理《力》教案10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力》教案11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1.力的概念(5分钟)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钟)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
  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4.惯性(8分钟)
  惯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5.力和运动
  (12分钟)
  演示二力平衡实验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两个平衡力的合力为0。
  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
  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平衡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
  (教师举例说明)
  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平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解,并举适当的题例。
  6、物体的浮沉条件(13分钟)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
  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
  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
  很好,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么,物体悬浮的含义是什么?
  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受平衡力,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应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之为悬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
  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
  能举例说明吗?
  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物体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取决于物与液的大小关系。
  当物﹥液时,物体下沉。
  当物﹤液时,物体上浮。
  当物=液时,物体悬浮。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这里学生的答案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好多学生易错的问题。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力》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ties;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习题5、6、7。

  初中物理《力》教案13
    教学目标
  ①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图片和视频欣赏,学生与教师归纳: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认识:
  学生活动认识,师归纳升华。
  (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师纠正学生误区。
  同时明白力的分类:直接作用的力、间接作用的力。
  举出实例,强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准备好的海绵、橡皮泥、文具盒等,对这些物体施加力,观察并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得出结论:
  结论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结论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举出实例反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组分组操作,请学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
  演示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弹簧
  交流归纳:
  用的力大,弹簧被拉得越长,用的力小,弹簧被拉得越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长,用力压弹簧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示意图
  师表述引入示意图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练习(见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作图方法:三“标”一“线”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压桌子、同学间相互推等,然后交流实验的发现。
  师结合课件表述: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力》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 操作(简单表述) 滑动摩擦力大小
  1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 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 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 相应练习册;小论文: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馈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 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