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桢曾言:“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
人生而在世,渴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是一种本能,然而现实中有一类“橱窗人”,他们过度注重别人的目光,总是努力摆出自己最好的姿态给别人看,最终走向了极端。他们以他人的眼光为唯一标准,追求他人的肯定与仰慕。这类人缺少内在的精神追求,他们忘却了初心,将他人当作了自己世界的主宰。所以我们应同简桢一样,不为他人而活,只专心地织自己的茧。
莫泊桑的经典小说《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向朋友借了一条美丽的钻石项链(那是一条假钻石项链,但她并不知道),只为了让自己在晚会上更加光彩夺目,却不幸把项链弄丢了,于是她付出了十年艰辛来偿还巨债。这一切都是她那颗爱慕虚榮的心在作祟。太注重外表的光鲜而忽视了内在的美丽,太在意晚会上众人对她的评价而迷失了自我,这样的教训实在太惨痛。
当年,川端康成的作品并不被教授们看好,他们认定他的作品只属于“小孩子的玩意”。即便如此,川端康成也没有去模仿其他作家的创作风格;相反,他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在深夜中一直默默织自己的茧,开发自己的创作宇宙,最终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倘若他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那么,那些嘲讽的言论或许早就把他击垮了,他的文风也将逐从大流,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可见,一个人唯有不顾旁人的眼光,潜心开发自己的宇宙,用心织自己的茧,才能为自己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织自己的茧,首先要懂得自身的价值。其次要逃出世俗观念的桎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生活。最后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承受住嘲笑与羞辱,坚守住最真实的自我,去追求并实现人生价值。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正做到织自己的茧的人又有多少?在这繁华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了“橱窗人”。我们去了高档饭店就不免要拍照发朋友圈,拥有了新的奢侈品也要炫耀一番,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取悦他人,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更多的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渐渐失去了评判自我的眼光的我们,真的过得幸福吗?真的能够被他人羡慕、敬仰吗?其实,真正为自己而活,需要的是陶渊明那份不顾他人讥笑与嘲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执着,抑或是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超凡脱俗。
织自己的茧,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唯有在变化万千的纷繁世界中不受他人影响,始终坚守本心,为自己而活,方能织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的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