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时间:2024/3/3 11:33:00
 
乐观者在困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2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3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1.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4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