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坚持;错的,放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
我选中这篇课文缘于一个冬日的午后,我牵着女儿在商业街逛的时候发现在商业街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位老奶奶在卖剪纸,她身旁的匾里摆放着许多剪纸有各种各样的生肖,有还有鱼、喜鹊、老鼠等图样,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欣赏,老奶奶还在剪着,边上有几本是很旧的杂志,显然那是剪纸的原材料,她的那把剪刀就是普普通通的“张小泉”剪刀,不一会儿工夫,一副生动形象的剪纸诞生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其中年轻人居多。女儿也被吸引了,缠着要我帮她买,我买足了她喜欢的几样小动物,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
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2
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师:说得真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纸栩栩如生的东西,这多神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靠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虽然这一片段仅仅是整节课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学习。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上课的整体是思路:以一颗平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做好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这一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对课文的导入,我以很简单、朴实语言走进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作者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其次,抓住剪纸发出的“刷刷”声音来统领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查字典的本领,特别是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段时间,在我们明星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都强调了要重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最近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因此我重点指导了“爽”的书写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驮”字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进行了指导。
接着,以一个体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文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来统领课文第1—6自然段的教学。又以一个词语“熟能生巧”对课文的4-6自然段进行探究,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中以学生多种多样的“读”,来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体现出“人文就在语文中”的和谐融通。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回忆学过的俗语、谚语来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到位:1、“啧啧赞叹”一词的教学时,学生读不出那种口语化的赞叹,我没有进行模仿性的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2、当学生在向我汇报“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时,为了顺着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遏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一些尊重学生的技巧。3、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总结“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本人的疏忽,如果能将“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技艺高超”来课末点题,那这节课就完整了。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4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7-12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再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5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自由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何为舍得?《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但如果将这个词分开来看却很有意思:舍,即为割舍,得,意为收获。在我看来,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没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控制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6
剪纸,这项民间工艺和现在的学生已愈趋愈远,如何让这项精美的、反映劳动人民无限智慧的艺术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学本篇课文需要重点思考的。
课文题目是“姥姥的剪纸”,说明作者对姥姥的剪纸情有独钟,印象深刻,洋溢着赞赏和自豪之情。姥姥的剪纸怎样呢?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剪纸进行欣赏。(1)剪纸的栩栩如生;(2)剪纸富含深意;在学生欣赏了姥姥的剪纸后,就可以为顺利地认识姥姥打下良好的基础。
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剪出“心灵手巧的劳作”?答案在哪里?还是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感知,去体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事实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够说得有理有据,读得出作者对姥姥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怀念,就是对姥姥的认识。
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四个词语;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理解重点词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体会其内涵。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7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剪纸”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带领学生随着“姥姥的剪纸”走进课文,然后一步步走近姥姥,去细细体会姥姥对“我”那浓浓的爱和“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课之初,我先点到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再通过剪纸认识了“我”的姥姥。接下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手艺高超”等等,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内容。下来我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欣赏了几幅剪纸作品,先在头脑中稳固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这一点,再引出“我”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学生立即找出来是课文最后一句。接下来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先指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清清爽爽”和“有声有色”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姥姥“手艺高超”的句子,通过作者具体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我”用双手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纸这件事,学生不由得深深感叹:“姥姥的剪纸真的是手艺高超啊!”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的原因——熟能生巧。
这一重点学生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接下来的难点便是引导他们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情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剪纸是桥梁、是纽带,把“我”和姥姥牢牢地连在一起。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姥姥怕我出危险,是用“剪纸”这一方法来对我进行束缚的,再让他们分别找到姥姥给“我”剪的最多的那些剪纸作品,细细体会每幅剪纸所蕴含的姥姥对“我”的爱。其中“牛望兔”这幅剪纸是重点,寄托了姥姥对“我”深深的牵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我让他们想着前文姥姥和“我”之间相处时的种种,同时又让他们联系自己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于是,他们被身处两地的祖孙俩之间的感情打动了,走进了文中和作者一样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的姥姥!在这时,我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诵,那字里行间露出的爱与悲痛瞬间感染了学生,好多学生流下了眼泪,那是同作者一起表达对姥姥的爱啊!接下来我再一次让他们读了文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句,并让他们写出此时自己心中的感受,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爱与牵挂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对课堂做了简要总结,以“感恩的心”教育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感谢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姥姥的剪纸——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8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中的插图也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为此,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由此看来,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展开丰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一旦展开了梦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灵性火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促进心灵的诗化。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9
一、复习课文结构。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剪纸赞人,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喻理,姥姥通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纸传情,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
2、三个部分都在写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写。好,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
二、剪纸赞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同学们,这句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都剪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
三、剪纸喻理。
1、过渡: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剪纸的过程中还教会我一个道理——到底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部分,想想教会我一个什么道理?
3、通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
6、过渡:同学们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0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是张菊燕老师上的。她为了校际交流反复试上,反复磨课。现把参与磨课的一些反思记录下来。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剪纸”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们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课堂片断: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老师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张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1
张博文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以及感叹号的使用,体会姥姥剪纸的“神”,在读的基础上,品悟语言,感受技艺高超,学习之后,让学生会用,我设计了仿照句子,写句子的题目,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我还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姥姥技艺高超。不足之处是,当我加入写作特点时,引导的不够好,学生答非所问。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一句话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栩栩如生,她的剪纸还有神奇的力量呢?这句话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部分,“拴”住我童年的剪纸都有哪些?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
当时,在这块,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过多的去强调,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酝酿的不够强烈,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对姥姥的回忆时,个别的男同学还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想就是因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会不到亲人的关爱,在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跟我一起读,我应该再让学生多读几遍。
学生的感情是需要老师去激发,我应该捉住时机,适时的“煽风点火”。这两部分的内容,前者是在欢快中度过,后者则需要陷入深深地回忆中,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姥姥对孙儿的疼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感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2
《姥姥的剪纸》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找出体会到“神”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一句,就引导学生紧抓住“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进行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就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本课由于在前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偏多,以至于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所剪的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总之,从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急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对话的主体是师生、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提高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以文本语言为依托,积极搭建“对话”平台,触动情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尊重其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情怀。
【教材简析】
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激发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纸实物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教学
1、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学生齐读课题,师点评。)欣赏激趣。多媒体配乐出示优美剪纸图片,学生欣赏。再出示剪纸实物,学生传看。(学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2、回顾讨论: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4-6小节,深悟高超技艺
1、(过渡)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批注等。
2、自读交流。预设:
相机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 ‘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你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姥姥的神奇吗?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幅“喜鹊登枝”图?
(学生自由说,引导理解“形象生动”和“无可挑剔。)
看到姥姥被蒙着双眼也能剪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喜鹊登枝”,我的心情一定是的?你能读出这种惊喜吗?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相机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姥姥神不神?看着这栩栩如生的剪纸,你有什么想要问姥姥的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引读“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指名说。
(2)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天生的吗?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引读:姥姥就是这样——(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3)你自己的生活中有“熟能生巧”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5、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相机出示:“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指导结合插图理解“身心入境”的神态。
6、有感情地齐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7-12小节,体味祖孙情深
1、(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惟妙惟肖,还能表达情意呢,默读课文7-12小节,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感动的地方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感受。
2、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自由说。
相机出示并引读:“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1)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拴)
(2)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同学说。(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3、你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评价。
(1)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你来读,要读得让我们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拴住作者的是什么?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相机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3)想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吗?指导朗读。(生自由对读。)
(4)请学生表演读?(师生共同点评:他们表演得怎样?你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学生再齐读。
5、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
“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师生表演。)
交流:从我们的表演中你更能体会到什么?
四、学习13小节,再悟浓情
1、(过渡)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引读写剪纸的语句)
2、谁再来读读描写这幅剪纸的文字。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3、这头定定站着的老牛,你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思念、期望、回忆、关爱)期待什么?对身处外地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身体……工作……家庭……)
4、谁愿意再满怀感激地读一读写这幅剪纸的句子?
5、后来“我”越长越大,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
指名读。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讨论两个“无论”的表达作用。
6、你能想象到,他还会梦到什么?(老牛……和姥姥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五、总结升华
1、说一说。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想起姥姥的剪纸,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
2、写一写。同学们,也许在生活中,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并没有一手令人啧啧称赞的绝活,但是他们有着和文中的姥姥一样的永恒的动作,永恒的爱。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把那美丽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忆呢?(写出他们令你感动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完善小练笔。
【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熟能生巧
拴——缠
牵挂 ↓ 期待
情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为4号楷体,
【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很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备课时,我感觉文中的姥姥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仿佛从字里行间分明能看到我们自己慈祥、勤劳的姥姥,我想孩子们也应该有这种感觉吧,于是我决定抓住“情”字不放。文本中的“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的载体。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教学时,我带领学生抓住这两根一明一暗的主线,努力地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前一课时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由学生已知的姥姥的高超技艺引入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还能从哪些方面发现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姥姥的剪纸水平那么高?把同学们引向本节课重点的学习。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讨论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一句话。学生找出了相关语句“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并且列举了很多生活实例,诸如电脑打字、打算盘等等,气氛活跃。悟出了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从而解决了这一教学重难点。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努力以“情”引领,体味祖孙情深。抓住“拴”“缠”“期待”等字处理文本,我认为也较为到位。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导学生体悟“拴”的传神,理解“拴”的含义。再学生通过充分的分角色朗读和讨论明白: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从促进理解其中饱含的“情”。
我还通过和同学表演作者是如何缠住姥姥为她剪纸的?引出剪纸怎样“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拴住了作者的什么?只是拴住了作者的人吗?只拴住上学前的作者吗?……加深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溢于言表,从而解决了对于“期待”的理解。
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遗憾。特别是对于“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些词语的处理上有些仓促,只是简单跟学生交流了这些词语和作用,但不够深入。再者,在深研教材,总体把握上我还需要下苦功,因为在教学中我还不能游刃有余的把学生真正的带进文本,有时候仅仅是在文本的边缘游离。以后教学中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都要进行精心揣摩,即使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学习、感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虽然带领学生学习的这一课结束了,但是我自己的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的课堂永不结束!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5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他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这么一个慈祥、勤劳、剪纸技艺精湛的姥姥,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抓住“剪纸”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形象,比如“神”、“啧啧赞叹”、“熟能生巧”、“拴”等,让学生从正面和侧面感知姥姥的特点。再比如“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这句话,通过分析其中的几个剪,让学生通过想象表达,体会姥姥的勤劳。
教学过程中,我还随时穿插口语表达训练,比如通过文中的三幅图,请学生想象,并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姥姥还会在什么时候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