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3/3 11:33:00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4~75
  教学目标:
  1、经历主动探索、操作画圆等活动,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并知道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课件、三角尺
  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A4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寻宝游戏:
  师:小胖得到一张纸条,宝物藏在距离小胖3米远的地方。请你在这张纸上点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小胖,这个宝物在哪儿呢?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纸上1cm表示1m,请你表示出距离小胖3m远的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
  揭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圆的认识)
  2、对比认识:
  师:图形不同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他们大小所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圆的大小究竟是谁确定的呢?
  二、尝试画圆,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
  师:请你在空白纸上,画出3个圆,可以同样大,也可以画3个大小不一,边画边体会,圆的大小有谁确定?
  师:要画出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窍门,怎么样保证画出的圆的大小完全相同?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师:只要保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画出的圆大小就一样的,同意吗?
  师:要想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窍门?
  师:圆规开口的两个脚或者两个针尖的距离不一样。
  师:这样看来,圆的大小是谁确定的呢?
  师:圆规开口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就以这个圆为例,针尖在这里,圆规两脚的距离,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书空)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把他表示出来吗?(呈现作品
  师:像这样,一端在圆的中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数学中把他叫做什么?
  师:中间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0与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
  师:找到圆心O,标上半径r。
  总结:现在看来,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探究圆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认识最深刻,方法最多元。
  师:先解决第一问题,半径真有无数条吗?
  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都相等吗?拿出理由啦,没有理由的都只能成为猜想。
  师总结:得出结论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里面半径都相等。
  3、深化对比
  真因为这样,2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了“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指,同长呢?正因为一中同长,虽然有无数条半径,但只要几条就能知道圆的大小?
  师:难道以前的这些图形不是一中同长吗?
  4、认识直径
  师:在圆里面,除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还有一条线段也能决定圆的大小,找一个圆画出心目中的直径。
  展示作品:直径
  师:是不是圆里面的随便画一条就是直径?怎样的线段是直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师:穿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半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猜猜直径有什么特点?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在研究了,和我们刚才的半径无数条的想法差不多,那为什么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呢?除了测量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说明?
  师:同一个圆里面,直径是半径的2倍。
  想圆猜物。
  师:那我就来点线索,当我线索出来的时候,第一独立思考,第二,同桌前后迅速碰撞,猜一猜我带的是什么?
  半径:15cm
  师: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在这个钟面上,你找到圆了吗?他指完了,还有别的圆的,你可以继续补充?
  师:哪根针转出的圆大?
  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既然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师:他在没有圆的地方,他发现了3个动态的圆,这就是数学的洞察力。
  直径:135cm
  师:数据太大了,我再给点提示。
  师:全球最大的摩天轮,知道在哪儿吗?伦敦眼,杨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专门跑了一趟伦敦,拍了张照片我就回来了。话说那天去啊,杨老师和杨老师的朋友一起去的,他知道杨老师是数学老师,就给杨老师出了一道题,他说我们俩这次做摩天轮分开来坐,而且坐得越远越好,他蹭蹭蹭的爬上去了,你猜我在哪儿?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一下,我究竟坐在那儿?
  原来我在直径的那里,他在直径的那里。
  师:当我们把这些线段连起来,圆里面发现了许多的线段,仔细发现,哪条线段最长?(直径最长:原来小小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朴素的道理,直径是一个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总结回顾
  师:最后,千金难买回头看,距离小胖3米的宝物为什么是圆呢?又真的是圆吗?
  师:你能说说球和圆有什么区别?
  学习到这儿,我们的数学课将要结束了,杨老师希望在座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圆,了解更多圆的奥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74-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杯子、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媒体)
  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师举例动态的圆:水滴落在平静的水面泛起的一个个圆形的波纹,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圆。(媒体展示动态的圆)
  揭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尝试探索: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
  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备圆规。
  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交流画法:
  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利用线、图钉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
  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和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怎么画圆的?
  比较各种方法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最标准?(用圆规画的圆最标准)
  (二)尝试用圆规画的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画法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板书:定圆心、定半径、绕一周)
  老师示范画圆
  小结:
  在圆中固定的那一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O都有相等的长度,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圆心、半径)(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尝试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画的过程
  同桌相互检验
  (四)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请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
  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这是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出示上下位置半径相同的两个圆,那这两个圆呢?
  这两个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是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因为它们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通过观察你能不能说说圆心、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
  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拓展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五环、小花,你想不想也来试试!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 圆心 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 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