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是面临,挫折是经验,努力是桥梁,成功是彼岸。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科学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五年级科学课件1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针对“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进行探究,安排了“听话的电磁铁”、“地球的运动”、“显微镜下的世界”、“遗传和变异”、“青春活力”、“我们怎样做计划”6个主题单元,共21课,设计安排了53个活动。
“听话的电磁铁”:教材按照教-扶-放的梯度编排,重点指导学生制订实验研究计划,让学生在计划的指导下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力、磁极变化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原理与应用。
“地球的运动”:教材按照从学生身边可接触到现象的研究到原理发现的顺序编排,重点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发的自然现象。
“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的梯度编排,重点指导学生制订调查计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途径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它们的生存方式以及它们对整个生物界的作用和意义。
“遗传与变异”:教材按照从认识到利用的层次编排,通过观察、阅读、调查等方式了解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特性,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
“青春活力”:教材按照存在变化——怎样变化——青春期的变化编排顺序,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中找到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在阅读与辨析中了解青春期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及青春期的健康常识。
“我们怎样做计划”:反思学期学习中做过的计划,总结制订计划的经验,懂得制订出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然后引领学生将总结的方法理论进行又一次的运用。
本册教材将在学生能针对探究活动提出大致思路的基础上,学会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训练学生用清晰的思路,规范有序的操作和正确的方法搜集证据、验证假设。培养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f)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6、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五、课时安排:(每周3课时)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一周 制作电磁铁
第二周 电磁铁的磁力 磁极
第三周 生活中的电磁铁
第四周 太阳与影子 昼夜交替
第五周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第六周 一年四季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周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第八周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九周 微生物怎样生活
第十周 微生物的功与过
第十一周 从种瓜得瓜说起
第十二周 找遗传规律,育良种
第十三周 神奇的基因工程
第十四周 我们在成长 成长曲线
第十五周 男孩与女孩
第十六周 制定计划 科学自己做 我也能成功
第十七周 期末考查
五年级科学课件2
[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本节课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对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教学设计意图]:
老师在讲课,学生在认真听课,这一切活动都是有大脑的支配才能得以进行。如何让学生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部,它能处理各种信息,并指挥身体完成各种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设计了三项教学内容:
1、眼疾手快
用尺子做看谁的反应快的游戏,让学生体味熟能生巧、一心一意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2、人类的语言功能
讨论明确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3、保护我们的大脑
在学生收集了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交流资料,如睡眠对大脑的意义、体育锻炼对学习和记忆的帮助,全面均衡的营养、情绪好坏和习惯、嗜好对大脑的影响等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健康观,促进学生保护大脑计划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使学生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地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2.了解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功能区,语言中枢又是由4个部分组成,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在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3. 知道颅腔怎样保护大脑和保护大脑的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4.养成要注意个人保健的习惯。
[重点]:
1.知道大脑是人体最有趣、最重要的器官,它指挥了人的所有活动。
2.了解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制定弥补对策。
[难点]:
意识到保护大脑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尺子、资料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境
1.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看谁的反应快。
2.刚才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快,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着你完成老师的动作吗?(大脑)
3.说说完成刚才动作的过程需要哪些步骤?
耳朵听--传到大脑--作出反应,命令完成动作。
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每一个动作。
4.一年级的时候咱们就学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人类的一大宝贝--神秘的大脑。(板书课题)
二、真情互动、探究学习
(一)关于大脑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出示资料:大脑的结构,大脑皮层的特点。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通过一个实验,分析大脑的反应特点。
活动一:眼疾手快
A专心抓尺
1.明确活动要求:实验时,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请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并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测反应速度时应注意,学生要两人一组,拿尺子的同学要拿尺子的上端,不要告诉抓尺子的人自己什么时侯放。抓尺子的同学手放在尺子的下端,呈握拳状,随时准备抓尺子)
2.学生分组实验,作好记录。
3.从尺子下落,到用手抓尺的过程中,大脑的工作经历了哪些步骤?
看到尺子下落--传到大脑--作出反应,指挥手抓尺子。
我们通过看、听、闻、尝、摸来获取外界信息,通过交谈、阅读来交流彼此的思想,这一切活动都是有大脑的支配才得以顺利进行。
4.汇报:专心抓尺的尺子下落的平均距离是多少?
出示指南车信箱的提示,可以估算大脑处理这个信息时所用的时间。如果没抓住尺子,所需时间超过0.2秒;如抓住尺子的20厘米,那么所需时间大约是0.2秒;如果小于20厘米,这个时间则少于0.2秒。从大脑收到信息,作出判断,指挥手抓尺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段时间要比尺子下落的时间略长些。所以有可能抓不住尺子。
5.说明了什么?
大脑处理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时间越短,说明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越快。
6.比较三次距离,有何发现?
熟练后可缩短大脑处理的时间,也就是熟能生巧。
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
B不专心抓尺
1.一边背古诗或唱歌,一边再做实验,结果又是怎样?
2.做实验,作好记录。
3.为什么我们的反映又会慢下来呢?比较上次抓的距离,有何发现?
4.小结:遇到干扰,会影响进行中的动作。
(结合实际谈谈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做好一件事,得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二)人类有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有相应的语言中枢。
活动二:人类的语言功能
1.我们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沟通,说明了语言中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阅读P13资料,思考我们的语言中枢分为那几个部分。
其中语言中枢又是由四部分组成: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它们分别处于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管理不同的工作。
3.讨论交流每个人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存在差异吗?
4.根据P13页的资料分析P14的甲乙同学的差异
事例一:甲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知写文章如何下笔(运动性语言中枢更发达)。
事例二:乙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是与人交谈时,不善于迅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语意(视运动性语言中枢更发达)。
5.小组讨论:请你谈谈你在语言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6.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弱项后,要有意识地针对这些项目多中训练,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创造力经过专门的训练都能得到提高,如果你在这方面不够好,只要今后你积极动脑,勤学苦练,你的记忆力、创造力一定会得到发展提高。)
7.出示指南车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克服自己的短处,是很聪明的做法。
(三)保护我们的大脑。
了解大脑在头部的位置,以及颅骨对大脑的保护作用。
1.师: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我们的大脑。
出示大脑图,请同学们用你的双手感知一下前额、头顶、后脑,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们头部由额骨,头盖骨等骨头组成了保护我们大脑的颅腔。除了大脑的颅腔保护我们的大脑外,我们还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大脑呢?
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①看书时间太长了会影响大脑健康,所以连续看书的时间不宜过长。
②随便敲击大脑会使大脑受到伤害,因此不能任意敲打大脑。
③踢足球时,尽可能少做头球冲顶运动,因为这样做很容易使大脑受到震荡。
2.了解影响大脑健康的因素。(出示资料,学生阅读,讨论,汇报收获)
A、睡眠对大脑的影响。
睡眠并不是脑活动的简单停止,而是活动的转变过程。睡眠能够使脑力得到恢复,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激动,思维反应不灵敏。
B、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只老鼠处于经常活动的状态,而对另一只老鼠则限制它的活动,由此来测试它们对空间方位的记忆力。结果,运动的老鼠大大优于不运动的老鼠,运动的老鼠大脑神经细胞数量比不运动的老鼠多得多。
C、情绪好坏对大脑有直接影响。
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将同一胎生下的小兔分成正常与恐惧两组饲养。正常组小兔在自然环境中饲养,而恐惧组小兔放在老虎笼旁边饲养。食物、饮水等营养条件相同。结果,恐惧组小兔生长发育不良,骨瘦如柴……这充分说明了情绪的好坏对大脑有直接的影响。
D、全面均衡的营养对大脑很重要。
科学家对500名学龄儿童按营养条件分组进行测验,结果表明:营养良好组的儿童智商低于80者只占3%,而营养不良组的儿童低于80者占40%……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全面均衡的营养对大脑是多么的重要。
E、不良习惯和嗜好会影响大脑。
吸烟、饮酒、喝浓咖啡、浓茶的可乐饮料,过量食用味精等都对大脑有不良影响。
判断P15三幅图画做法对吗?为什么?
1.学生看图,判断,讨论。
2.小结:
图1课间仍在学习。这样的做法不对,因为合理的休息可以让大脑更好的工作。
图2深夜还在上网。这样的做法不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时期,充足的睡眠可促进脑的发育。
图3剧烈运动时戴头盔。这样的做法正确,头盔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大脑有了怎样的认识?
2.关于大脑,现在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问题?
3.同学们很爱动脑,课后请大家继续探究有关大脑的感兴趣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提高自我
智慧问答?
1、我们平时应该怎样保护大脑?
2、有些小朋友认为玩电游可以锻炼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眼疾手快,你认可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增强记忆、健脑的食物有哪些?
五年级科学课件3
1.细胞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三.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细胞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 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 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 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 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 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 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 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二.重点: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三.难点: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我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科书中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所获得信息的场景,图中的三位女同学分别在介绍自己获取的信 息:“医生阿姨说,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听妈妈说,我在妈妈肚子里时……”“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倒立着的……”引导学生将 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
五年级科学课件4
一、 导入新课
1、 欣赏图片
2、 浅谈对地震的了解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
二、 探究新知
1、 交流搜集到的地震的资料
2、 设计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3、 小组实验,合作完成
4、 归纳总结地震的成因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地震的成因
三、 科学与生活
1、 地震的前兆
2、 避震常识
3、 地震后如何自救 课件出示地震的前兆
课件出示避震常识
课件出示地震后如何自救
四、 拓展活动
了解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课件出示地震后形成的景观
五、 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地震的《预防地震》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查找资料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他们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以往在教这课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地震知识,然后看看图象资料,再将重点的地震成因讲解一下,教师包办的较多,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孩子则兴趣不大,没有充分投入。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资料,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将课上看到的和自己带来的资料进行信息重组,最后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各有侧重点,下面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事,而是一个有趣的、可以有自己创意的、自主的过程。这就是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和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教师从包办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
五年级科学课件5
教材简析: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3、汇报研究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五年级科学课件6
科学五年级下册课件
第一单元沉与浮
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的(微粒)运动有关。
6、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
7、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如:(锑)、(铋)、(镓)。
9、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10、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
1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12、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3、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4、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5、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确地知道时间。
2、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3、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5、(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
6、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7、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8、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9、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0、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1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
12、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6、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7、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第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8、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
9、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10、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1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12、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二、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即(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13、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14、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17、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绕着(地轴)且倾向于北方,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可以用(傅科摆)来证明,产生了(昼夜交替)、(北极星不动)等现象。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绕着(太阳)转,(一年)为一周期,可以用(恒星的周年视差)、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动来证明,产生了(四季)、(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
18、在认识地球的运动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日照冬短夏长)、(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等。
19、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五年级科学课件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五年级科学课件8
教学目标: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并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做好实验纪录;能做简易科学模型;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小车、测力计、长短不一的木板、木块、铅笔、螺丝钉等。
教师准备: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课件“小小推车”。
师:小小要想把小车运上台阶,可以怎样做?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阐述各自的做法或想法。
播放课件。
师:用手直接搬和斜搭木板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认为“斜搭木板”是种简便省力的好方法。像“斜搭木板”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形成一个斜坡,就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那么斜面省力的奥秘又在哪里呢?这节可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课题:斜面。
(二)探究活动
1、搭个斜面来研究
师: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快速的搭个斜面吗?
学生动手搭建并交流搭建方法。
师强调:把“木块面积最大的侧面贴在桌面上”是最稳固的搭建方式。
2、探究斜面长度对省力的影响
师:现在咱们的斜面已经搭好了。刚才咱们说过使用斜面比直接搬要省力。猜猜看,在搬离地面相同高度时,什么影响省力的程度?
学生猜测
师:怎样做才能验证咱们的猜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合理分工,及时做好实验纪录。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教师讲解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数据,交流发现。
3、探究斜面坡度对省力的影响。
师:为什么回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
师:看来不仅木板的长度对省力程度有影响,垫的木块的高度也就是──坡度对省力程度也有影响。什么样的坡度才最省力呢?
学生猜测。
师:下面咱们就来动手验证我们的想法。可是有的小组只有一块木块,没有办法改变坡度的大小,怎么办?
学生回答。
师:看来咱们不仅要组内合作还需要组间合作!动手时别忘记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斜面的长度越长越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自由活动
师:斜面在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应用,咱们来一起看一下!
⑴跨海大桥、斧子、往汽车上推东西————生活中的斜面
⑵拉链、台阶 ————斜面的变形
⑶开瓶器、螺丝钉、螺旋楼梯 ————螺旋
(四)拓展活动
师: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不能改变斜面的长度,比如骑自行车上坡,这时我们怎样做才能省力?
五年级科学课件9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没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五年级科学课件10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五课外作业
1通过学习, 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进行饲养并将你伺养小动物的情r记录下来, 看看你能不蚀
能发现一些小动物的习性.
六教后反思: 略
五年级科学课件1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知道反射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要求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知道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激光镭射笔、小镜子、水槽、蓝墨水和牛奶混合物、靶心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中都了解了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2)既然光是以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我把激光笔对着桌面,光点会投射到哪里呢?
3)现在我不改变激光笔的方向,你有没有办法让射在桌面的光点跑到天花板上去?(请一名同学来试一试,做一做)
4)刚才我们发现,光在碰到镜面的时候,有没有继续沿直线传播呢?这种现象称之为什么?(板书:光的反射)
过渡:刚才我们在将镭射笔的光点通过镜子反射到天花板上的时候,有没有看到光走过的路线?想不想更清楚地了解光反射的规律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了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实验装置:水槽、装在水槽里的镜子,以及蓝墨水和牛奶的混合液体)
2.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和二次反射现象。(两个分组活动整合,分别为任务一和任务二)
1)一起学习完成任务一所要掌握的方法,解读实验细则:
* 激光镭射笔沿着水槽内壁射向指定的光点
* 改变射入光线的角度,进行观察
* 用直线表示光的路线并用箭头表示方向,完成光的路线图
(在小组完成任务一的情况下,搬离水槽,来老师这里领任务二)
2)小组自学实验方法,分工合作,挑战完成任务二,知道光的二次反射现象。
如图所示:将科学书竖立在桌上当障碍物,激光笔和靶心分别位于障碍物的两侧,不改变激光笔的位置,利用两面镜子,使镭射笔的光点越过障碍物射中靶心,并完成光的传播路线图。
3.汇报研讨,光的反射以及多次反射的规律。
1)汇报完成任务一的情况,说说自己的发现
2)在任务一的基础上,汇报任务二完成的情况。
4.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光的反射的例子呢?(光反射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危害)
1)马路上的反光镜(凸镜)
2) 医生戴的额镜,奥运火炬的取火(凹镜)
3)潜望镜(二次反射),重点讨论。
4)光污染:玻璃幕墙 黑板反光
5.小结:光在遇到镜面的时候,会改变传播路线,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也叫分光。反射光线也是沿直线传 播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科学课件1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五年级科学课件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五年级科学课件1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和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曲线图,并能分析曲线图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培养、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与想象力。
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开展小组的研究活动。
科学知识
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方向与长度的变化。
认识一天中气温也会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
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发现一天里温度与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学准备】
粉笔、卷尺(米尺)、铅笔、绘图纸、直尺、厚纸板(或小木板)、竹杆(或小铁丝)等。
【教学建议】
课前留心天气预报;与其他教师协调,将第一课时安排在早自习;建议教师也选取一个观察物,每隔一段时间用石灰粉沿影子画出影子长短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 看书上的插图,小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2. 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把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记下来。
3.分组汇报(提示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学生每回答一条教师都询问大家:“你们同意这种观点或这种说法吗?”教师在副板书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有争议的意见做上记号,暂不作评判。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一天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作出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在科学文件夹上
(三)探讨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计划。
1.那么你们认为怎样观察可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观察计划。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划最可行。
2.拿出科学文件夹,学生讨论设计,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的结果,师评价激励:
①选择观察物 要选择空旷地直立的物体影子做为观察的对象,旗杆、教学楼影长不容易测定,可选择排球架、单双杠等。如果没有可以用来观测的对象,亦可以在小木板上立一根小杆,再将其放在阳光下用来观察。(观察过程中形成影子的标志物不能移动) ②观测项目 太阳的位置、高度,影子的方向与长短。
③观察间隔时间 每隔一节课观察记录一次。
4.重申活动纪律。(团结协作,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四)、室外观察,搜集数据
1、组长领队下楼,保持安静。
2、分组,合作实验,搜集数据。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现象。
三、总结(提前5分钟回教室)
1、评价刚才学生的室外实验表现。
2、要求学生下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继续观察,记录结果,探索它的规律。
3、明确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对这节课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出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和影子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
二、新授
(一)影长与气温的关系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组分析观察结论,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观察结果,共享我们的发现。
4.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和气温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曲线图:纵轴表示影长(气温),横轴表示时间。
5.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曲线图(先让学生用铅笔在曲线图上画。)
6.析曲线图:
①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②一天中气温又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讲解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中午的原因。) ③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二)制作太阳钟
1.介绍古代的太阳钟——日晷
①铺垫孕伏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②学生阅读19面的资料,了解日晷。
③播放视频:日晷。老师对日晷的计时原理进行适当的讲解。
2.制作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①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②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共同讨论如何给自己的太阳钟标上刻度,画出设计图。
③动手制作。
④展示、评比。
五年级科学课件15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了解,但并不明白现象发生的本质缘由。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因此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毛细现象的原理
(2)学生能够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出现毛细现象的例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白纸变色以及一系列对比实验,讨论的方法,学生能自主探究出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以及原理,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的求知欲以及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提高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2)知道毛细现象的原理并将其推至日常生活中
难点:
(1)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
(3)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白纸,粉笔,铁丝,玻璃,木棍,有颜色的水,烧杯(或者其他容器)
教学过程
导入(2min)
师:“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了,那大家平常见到的水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水管”“河流”“矿泉水”
师:“那么,这些从水管里出来的水,河流中流淌的水,就你们的观察来看,它们都是朝着哪个方向流呢?是往高出还是往低处?
生:“低处”
师:“对,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到【语言过于书面化,可以采取更口语化的方式如“同学们都说到了…..”】水都是往低处流的,其实古人对这样的问题有同样的思考。同学们应该都听过这句俗语,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实。那么,大家认为水有没有可能往高处流呢?谁来说一说你自己的看法?
生:“水不可能往高流,原因......”
师: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今天的主题,水到底可不可能往高处流呢?
生:“水会往高处流,原因......”
设计意图:引入今天的主题,水往高处流的现象
教学内容(28min)
1)5min
师:“下面老师来给你们变个小魔术,大家看到老师在讲桌上都放有什么工具呢?”
生:“水杯,白纸,红颜色的水”
师:“好,非常棒,下面老师就要开始变魔术了哦”撕下一块白纸,将其下半部分深入水中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生:“白纸被红色的水染成了红色“
师:“大家看,水是不是往高处流了呢?”
生:“水往高处流”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更好的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2)15min
师:大家看到,遇到白纸,谁会往高处流,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老师把粉笔,木棒,玻璃,铁丝同样的放到红颜色的水中,那水会不会顺着他们往上流动呢?你们觉得哪个东西会?哪个东西不会呢?
生:学生回答。
师:下面老师就找几位同学上来分别实验一下,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看在这些东西的引导下,水会不会往上流呢?谁愿意上来?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现象哦。(做一个实验,询问学生现象,并将其记录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尝试的形式的很好,但要注意教室一些位置比较偏僻的同学可能会看不到现象,这时可以选一名同学来仔细观察,然后向其他同学阐述现象。】
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提出假设。下面的学生观察现象。
3)8min
师:同学们看,我们做了这么多个实验,我们观察到当白纸,粉笔和木棒放入到水杯中时,水会往高处流,而当玻璃和铁丝放入到水杯中时,我们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讨论)【实验过程注意控制变量,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同学们传递这个思想。】
生:同学讨论
师:我们把白纸,粉笔,木棒分为一类,把玻璃,铁棒分为一类,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这两类物质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导致他们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请同学起来回答。
生:学生回答
师:“对,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是的,第一类物质,他们都有空隙,而玻璃和铁棒都没有空隙,都是实心的。”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对比试验,更深刻的认识实验现象,并更深一步探究问题,总结规律
总结(10min)
(1)师:其实呢,我们看到的水往高出流的现象在科学界有规范的名词,就是,毛细现象,他具体是指什么现象呢?(板书: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 通俗的来讲,就是水能克服重力沿着有缝隙的物体的缝隙上升。缝隙越细,水就沿缝隙上升得越快。
这个定义中有一个关键词,我们刚才做实验也得出了,大家说是什么呢?
生:缝隙
(2)师:其实,这个毛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十分普遍,比如说,把毛巾挂起来,将底下的一小部分浸入水里,过了一段时间后,整条毛巾都是湿的。那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大家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有关毛细现象的例子吗?
生:回答
(备用例子:1.酒精灯中的油精能源源不断的到达灯芯顶端。2. 建筑房屋的时候,在砸实的地基中毛细管又多又细,它们会把土壤中的水分引来,使得室内潮湿。建房时在地基上面铺油毡,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现象造成的潮湿。3. 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来。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应当锄松地面的土壤,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师布置作业:大家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在生活中,毛细现象有利有弊,那我们知道了其原理以后,要做的就是尽量的避免他的弊处,或者学会规避它,同时他要利用好他的利处。
大家今天学习了毛细现象,通过实验相信大家对毛细现象都有了自己深刻的认识,那么,老师来给你们布置任务来了哦!怎样利用毛细现象更好的给植物浇水呢?大家回家以后一定要好好的思考一下哦。
设计意图:总结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并将实验结论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