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编【十篇】

时间:2024/3/3 11:33:00
 
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编【十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5)班的数学教学。其中一(4)班有40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19人 ,一(5)班 有42人,男生 人,女生 人。
  1、知识掌握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对10以内的数数都掌握地挺好,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数100以内的数,知识方面可能对他们来说不会存在太大困难。但两个班还是存在一部分后进生,如一(4)班的金翔,范晨刚等。
  2、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简单的计算能力、数数,其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表述能力。
  3、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刚跨入小学,对数学课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和努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提高。
  两个班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及素质都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共十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五、综合实践活动:
  1、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具体安排:
  “数学乐园”是安排在第10周。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校园”安排在第 周,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学期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五、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2课时
  (二)比一比 4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6课时
  1、1---5的认识 5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8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3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6课时
  (五)分类 4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8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8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6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6课时
  (八)认识钟表 4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6课时
  1、9加几 5课时
  2、8、7、6加几 6课时
  3、5、4、3、2加几 5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个别孩子经常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习惯比较随意,可塑性较强,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
  二、教材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简析
  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五、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及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形成,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八个单元,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四个领域,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特点:
  一是选取了贴近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是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形成问题串,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是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认识结构。重视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在认数与计算方面设置小单元,并重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六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期教学目标:
  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会数20以内的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缺乏自制力,而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热情,不能很好地自觉学习,这些都需要老师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一样,还有待于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给小学生培养从小懂法守法的习惯,积极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学期所有的课程中都要把德育法制贯穿,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
  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
  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
  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启智”教育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依据。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53名。一年级学生由于进校时间短,且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情况分析
  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四、完成教学任务方法措施
  1、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8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20各数;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5、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6、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五、教学难点。
  1、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是很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x)班有xx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 ,位置 ,1— 5的认识和加减法, 认识 图形(一)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 教学的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
  五、 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10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  六、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