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教师读书心得通用【15篇】

时间:2024/3/3 11:33:00
 
当你耐着性子把手头上的事情越做越好,变得越来越优秀后,你的盖世英雄到来时就会第一时间爱上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通用【1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教师读书心得1
    闲暇之余,我读起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面讲到关于小班语言领域目标的定位,在小班工作的我受到很大启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小班语言教学目标定位为:
  1、乐意与人交谈。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小班孩子刚来到幼儿园,对人和事物,环境都感到陌生,不乐意与人交谈,不愿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注意倾听小朋友或者是老师讲话,甚至有些小朋友不愿意说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教师读书心得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
  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博士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教师读书心得3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专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很喜欢莎士比亚说的这句话。正是如此,我在寒假里读了一本叫《哈姆雷特》的书,是莎士比亚所著。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我们从莎士比亚的创作里获得灵感、启示和智慧。时代变化了,社会进展了,尽管民族有歧异,地域不相同,世界各地的学者们都在莎翁身上发现巨大的欢喜、无限的生命,都禁不住赞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这段话写的不就是莎士比亚自己么?他不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么?

  教师读书心得4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为《非常教师》的书。一看名字就有点爱不释手,忙完工作的闲暇时间,便是手捧此书细细研读。书中的篇篇文章犹如指路的明灯,为我在教学之路上指引方向。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佐治亚大学特里商学院的法学教授欧·里·里德写的一篇题为《大班中的讲故事及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着重提到了在大学中100多人的大课堂上授课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让我这个小学老师感触颇深,大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有着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性,要想让他们认真的听讲,教师必须想出好办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成效。根据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把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改变成故事式教学的必要性,以故事教学的好处。
  当初,当我打开一年级教材后,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新改版后的教材犹如一个个小故事,把无趣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小故事中。每一个习题都能用一个小故事表达出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让我感到了要让低年级学生注意听讲并不难。故事教学有着它独特的特性。
  首先,故事教学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6、7岁的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们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正在向抽向思维过渡。所以,低年级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幼小衔接的关连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上活,创设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并有助于参与数学的、发展情感的教育情境,而创设故事情节的故事教学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故事教学的优势所在。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生活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使全体学生在经验层面上达到共识。
  2、吸引力。在幼儿园中,游戏占主导地位,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趣味不能少,而故事教学正好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以小故事贯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讲《图形与位置》,在课堂上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大树爷爷需要同学们的帮助,让同学们在大树的上、下、左、右,贴上花、蘑菇、鸟、兔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掌握起新知——方位时也轻松、容易,且在故事中学会要帮助别人。在贴时,懂得了同学们要互相协作、团结。可以说,这种设计完全吸引了学生。
  3、故事性、参与性。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孩子们的朋友,参与数学,这样学生就真正参与进教师的教学当中。真正领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在学习《统计》这章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换牙”这样的关于统计的枯燥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上生动了,新知识接受了,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故事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选择故事时要与数学知识有关,不能单纯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是那样的话,不如开个故事会得了。
  综上所述,一年级处于幼小衔接的特殊时期,故事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只有把握住这些去研究、去设计,我们老师才能全面调动起儿童的积极性,让内因起作用,为向高年级过渡做好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衔接。在《非常教师》中,作者把非常教师的具体特征归纳总结成6条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己,争取成为一名非常教师,我也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好!

  教师读书心得5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就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就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就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就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心得6
    这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但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样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潜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这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明白,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决定,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能够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以前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取。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但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明白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向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但是等之后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明白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必须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必须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但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用心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务必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明白做的结局怎样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教师读书心得7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必须的语境中,其好处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状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必须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能够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能够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能够光耀千秋,能够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但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盼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教师读书心得8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厅领导来检查,今天市区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教师读书心得9
    假期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就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就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我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就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就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就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就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就是一种自然选取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就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就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就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我的学生,试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就是他不要放下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此时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就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就应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就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仅就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好处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就是笑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还就是苦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教师读书心得10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苦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升职,有的人却落聘。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费拉尔·凯普谱写的《没有任何借口》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任何借口”,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寻找借口就是对所作事情的拖延和放弃,它会让你失去别人的信任,包括上司、朋友。“朋友是最宝贵的财富”朋友不仅是心灵,精神上的慰藉,有时他也是你事业的得力助手。如果你总是约会迟到,朋友不会抛弃你,也可以包容你。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他需要寻求合作伙伴时,他一定会想到你,但他转念一想,就会否决,因为他觉得你在事业上是不值的信赖的。
  做为老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领导给予批评、罚款、处分,总是不服,认为该领导太严厉了,不给面子,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众所周知,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领导的批评要虚心接受,要敢于承担责任,不得有任何借口和抵制心理。一个好的学校,就因为它有整套严格的科学化管理。反之,做为一个领导要是不负责,对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及时的提出批评,只顾面子,任其发展下去,这样的学校还有希望吗?其结果又是怎样?
  “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
  是呵,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是执行任务的机器。我们是鲜活的、富有思想的、情感丰富的人。我们工作时,并不是像机器那样按照指定程序进行流水性进展,而是在接受指令后,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及目标与完成时间,考虑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作为完成工作的方法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执行人员的思维方法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执行而不注重对执行人员的心理分析,有可能让执行结果变得非马非象。
  思维方法,其实就是思维惯性与工作习惯。当我们将所有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思维及工作方法持久地加以重复时,习惯也就悄然形成了。工作时,我们的大脑总是按照惯性搜索最近使用与最常使用的信息,并引起外显的条件反射。借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与温水煮青蛙的韧性,也有着铜墙铁壁似的顽固性,正是因循了人类思维的这种特性,肆无忌惮,以致于让许多人都成了它的阶下囚。可能有许多人会说他并不希望如此,但不知道怎样才能克服借口的漫延。就此,我们试着结合借口的各项属性来谈谈解决的办法:
  第一、借口总是在拖延时间、推卸责任
  对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对自己说“再等一会儿”、“等一等”,时间就在你等的过程中慢慢溜走,当你发现时,却又对自己懊恼不已。对此,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握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并制定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时与目标加以权衡,并马上行动以驱赶借口。
  第二、不要让推卸责任成为习惯
  也许你会否定这种看法:推卸责任可以和习惯联系在一块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正是这种经常性的习惯在影响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进一步地影响着你的习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并让主动性与责任感带着我们驶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尽情舒展与充实自己。
  第三、让认真工作成为你的习惯
  首先,让工作成为你的爱好,这样,因为有爱,所以你会想方法对所爱之物做出贡献。其次,工作给予了我们生活的保障、心智的发展与自我的完善,也给予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奋斗的激情与灵感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它视为珍爱之物,并将它恪守成习惯。
  第四、让行动与全力以赴见证我们的优良习惯
  只有立即行动,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见证历程的辉煌。我们不愿让时光蹉跎了本应灿烂的岁月,不愿让退缩模糊了本是鲜明的路线,更不应让借口断送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风采!

  教师读书心得11
    为了帮助学习《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及期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生物教师实属不易。身为一名大三学生,生物教学实践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沉下心来学习生物学科知识和教学的理论知识,为不远的将来见习、实习提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胡老师的启示下,我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教与学的关系。这学期接触到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是皮连生老师编著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又找来崔丽娟老师主编的《心理学是什么》这本入门的心理学知识书籍。
  这本书分为十二章,总的来说,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人们认识心理学的误区有哪些、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心理学的流派、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作为一本入门心理学书籍,深入浅出,真正的把问题说的清晰明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基础,以趣味性见长,但有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有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钟爱心理学流派中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个人成长。该学派重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不谋而合。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提出,在今天非常有实际意义。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智力水平。在该学派看来,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有很大的作用。现今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尽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联想到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我们小小改变,将能改变很大的学生群体,往大的方面想,可以为中国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了这本书作为心理学科阅读的基础,我又找来胡继飞、郑晓蕙老师主编的《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进行阅读。在此之前,又重温了大二所学的《教育学》,以作为阅读的铺垫。
  在前言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了编写意图、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说明了生物系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意义与学科建设等问题,第三部分提及生物学教育科研问题,第四部分说明编写过程的人和事的问题。前言的编写,暴露了编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前言还提供一种学习思路,这是一种可迁移的程序性知识。其三,前言还提示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极多方面考虑问题。
  阅读完前言,再看了目录,思路一下子就明晰了。章节的编写逻辑顺序,部分借鉴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脉络,同时结合教学法的知识脉络,组合成本书的知识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身份)的角度,了解教师活动背后的意义和相关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教师指导下把握知识本身。在课后,我们可以根据生物学技能的形成规律、知识的记忆规律,在学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师范生,了解心理学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可以为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编写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将来教师的我们,为未来更好把握教与学,提供思考方向。
  以下,谈谈我从部分章节的一些收获。
  在阅读到第四章——生物学科的思维活动及其教学一章中,让我联想到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的老师曾经运用过思路教学。利用科学史实,他给我们分析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上课时,他讲述了他学习生物学科的方法。在这章书中,我对于“活学”的概念,有了新的体会。具体的知识要学,但最终要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怎么样”,再到知道“为什么”三个阶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生物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章中,改变了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以前总觉得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定式,是十分刻板生硬的,完全把学生当成是产品统一加工,不顾学生认知程度,一味填鸭式灌输知识。现在发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个中性词。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活这些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是有发展性的,但是被人用错了,那只好说“遇人不淑”了。而以前的所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错误理解下,错用的模式。理论的东西本身是死的,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理解,然后利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这种特殊的实践。
  第六章——生物学课程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中,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及教材的结构和发展(本书出版于20xx年3月),结合20xx年9月出版的《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连贯的发展情况和部分知识的更新。了解课程的发展思路,有助于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以更高层面地理解生物学教育,有助于我们开展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
  第七章——生物教学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结合《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来看,本章理论性更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很重要。前面我提到,虽然教学设计学科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和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创立的,但不妨碍人本主义学派理论的介入。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他意识不到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师引导学生的自我觉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哪一个学派,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但我更看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在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探究与发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我认为真正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此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实操起来“花费时间太多”。为了适应体制,在多种教学模式中选择适合生物学不同章节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如何在体制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两者需求平衡点,还需现在的教师和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去思考。
  第八章——关于生物学能力及其培养一章,将生物学能力的培养细化为几种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使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不拘于课上或者是课下。能力的培养有连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学生真正能在课上学到知识,并且能够带着这些知识在课外探索继续培养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能力的培养,前提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生活。
  第九章——现代中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物学教学一章,我觉得人本主义成分较重。我前面谈到人本主义的观点,非智力因素对自我实现有很大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教无类得以实现。
  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一章,给我一些职业规划上的启示。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在似长不长的人生中,事业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事业上如何实现自我,怎么实现自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自我实现应该与社会相联系,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下,二十几岁的我们,该有些想法的。
  第十二章——现代建构主义与生物学教育一章,给生物学教育理论学习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语言精简,内容信息含量大,所以要理解深刻的话还是需要看多一些书才行。
  看完了每一章节,我又重新将前言看了几遍,感悟又深了一层。接下来应该继续看皮连生老师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了。
  我曾在《南方》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传奇学校——黄冈中学的没落。在许多年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黄冈中学的应试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将许多学生送上名牌大学。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国家的教育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倡导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黄冈中学没能跟上这波改革浪潮,培养的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渐渐少了。“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盼”的坚持,意义不再像以前那样厚重了。希望黄冈中学能够有所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未来教育会有怎样的改革?应该是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保持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切不能固步自封,祸害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教师读书心得12
    最近学习了《有效教师》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以未完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不学生亲切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有效教师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著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当前,面临有很多学生厌学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思考。通过学习《有效教师》,深有感触,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有效教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以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查有梁先生总结了一段关于“研”的妙语,我时时用他来鞭策自己!

  教师读书心得13
    一些人可以给出无数条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但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条为什么他们能成功的理由。
  你内心的深度决定了你梦想的高度。
  昨晚从27页读到100页,越读越兴奋,趁着这股新鲜劲,记录下来吧!
  首先看看高效能教师的特质:
  1、会使用卓有成效的方法确保学生成绩的提高。
  2、既是一个敢于创新的策划者,又是一个卓越的课堂管理者。
  3、既是一个老练的理性思考者,又是一个能干的问题解决者。
  4、是学校最宝贵的财产。
  对照此,我只能沉默。因为我,实在相差甚远,这绝不是谦辞。
  第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说,我总是心虚。教书这么多年,每期期末都要和平行班评个子丑寅卯来,拿冠军的时候甚少,基本都在二名三名徘徊,当然也会遇弟子不淑的时候。印象中就记得曾把6个班中的倒一一学期教到了正一,感觉没有用什么卓有成效的方法,就是与学生的距离很近,他们几乎都个个佩服我。内心是很佩服那些能常保冠军的教师,也就是不管接到什么样的班,他都有两把刷子教个第一名出来。其实,感觉好的班级,正是自己做班主任的班级。怎样从班主任向学科老师转化,这也是我要解决的课题。第二,说敢于创新的策划者,我倒是有一点符合,但是说到卓越的课堂管理者,我倒汗颜。以前我基本都是在控制课堂,所以课堂管理就变得很顺。当在一个班遇到一些个别不好管教的人的时候,控制是解决不了的,也因此,那年特别让我感觉到职业的倦怠。总觉得,课堂管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买来好多书,想自己慢慢解决。终究因为后来离开了加之后来没有遇到那样的人而搁浅,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定力不够吧!第三,说理性思考者,倒还过得去,但说老练就不搭边了,也就更不是什么能干的问题解决者了。第四,说是学校最宝贵的财产,感觉太不识相了吧!不敢。
  好了,自我剖析一下不足之处,然后学习学习书上的妙招。
  你对学生的期望,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在班上的成绩和他们这一生的成就。
  此言让我反思,我说过多少激励学生或者描摹学生美好未来的话语?答案似乎不是很多,尤其有看不惯的行为的时候,总是冷眼呵斥,给了学生多少温情的时刻呢?更别说期望了。那个经典的期望研究例子也在告诉我,多给学生积极的期望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越积极地与学校合作,孩子的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事实的'确如此,在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经验中,和学校配合密切的家庭,孩子的秉性总是要好很多。也因此,我是非常喜欢现在学校提倡的家校共育的理念的,只可惜,有些经典的活动会被取消,一大遗憾。
  与一个小学生共处三天,学生将成为你的写照。与一名高中生相处十天,该学生将成为你的写照。
  这是很恐怖的事情,但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一个人,这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也因此,我们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你总不会要你的写照是丑陋的吧!因为你就是一个能走能说的广告。
  你对我而言是一位很重要的人,这就是我们每天应该向学生和同事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关爱,这样的真情流露,似乎在我们身边少了一些。我有这样的举动,但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孩子,不是大爱,也不行。
  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用我们的心去关爱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然后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做人,学习求知,学习生存,其实也就是触及灵魂的人。
  爱是教学的理由。尽管它不花费什么,然而,它是人们可以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爱还有其他的名称,如:谅解、宽容、鼓励、援助、同情、激情、友善、激励
  想到那首《爱是什么》的歌曲,以为爱就是爱,其实爱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工作中怎么能缺少他们呢?
  课堂管理凌驾于有效教学的所有因素之上。课堂管理是决定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高效能教师管理他们的课堂。低效能教师用纪律约束他们的课堂。
  显然,这是我的软肋。虽然有时用些小花招将他们能统一起来,但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也一致认为,一个老师善于管好课堂纪律,他的教学效果绝对差不到哪儿去。相反,即使你有十八般武艺,然而你不去管理课堂,这十八般武艺的用武还是没有成效的。
  面对黑板的学生能学到更多。
  不得不提这句话。因为之前曾有校长提出改变学生座位,必须是小组合作式的。然后又看了依然博友的文章教育局下发文件将学生座位变成那样,感觉僵硬了的教育。
  会兴奋,会反思。闭卷之后,想想明天我该怎样做,心里会有小小的激动。
  对孩子说的话,应该是温情式的,和风细雨般的吧!心中有两句话了,那些卓有成效、卓越、能干这些词我暂时不借用了。

  教师读书心得14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一定是从中可以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习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变害怕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为好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那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老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老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老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老师的改变是关键。让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老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老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老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教师读书心得15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谈论教师这一职业,或谈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师生活缺乏稳定,对自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平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教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教师是第一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教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定的目标,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苦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心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
  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教会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
  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教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论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凤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坚持下去。
  所以,余老在序言中对年轻教师(在余老面前,凡站在讲台上的先生们,都是年轻的)谆谆告诫:
  (新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_新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
  “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
  “趁着年轻多做事。”
  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气”,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要承受“刻骨铭心咬牙坚持的历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要能“苦做”,“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还要“巧做”,成功讲究方法,能让我们更早、更多地品味奋斗的快乐滋味。
  要“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学会摘抄、摘录、摘记”并“分类研究”,“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灵感和把握成功的机会”。注重学习积累的人,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所谓“专家”,“是哪些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
  “心静”,是一种情绪和心态状态,“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学研究,没想像的那么深奥可怕,其实就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并“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这样起步的。
  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什么是“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工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
  读着余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觉得“高山仰止”,让人心虚和畏惧。这那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
  那么,余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历练成就和肺腑之言与我们有何现实的意义呢?
  作为教师,每个人的学识基础有不等,天赋条件也不一,外在环境机遇也不同,谁能说这些区别是无法改吗?我们学习余老,期望个个成为余老那样级别的人,那是不自量力。余老对我们一线广大普通教师最大的启发是,坚持做事业的规划,珍惜时间,坚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践行,用心把教学工作中小事做到精致,做得有意思。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备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毕竟少数。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其实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个教师,三尺讲台,一本教材,几十个学生,这是我们世界,很小。我们其实不需要大抱负,只要能脚踏实地,在教室里,在学生心里,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致,做的有意思,我们就会渐行渐远,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头看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仰头远望出来的。坚持做精致的小事,这就是余老“静下心来”的修炼之道呀。
  思虑至此,便不再对余老“敬而远之”了。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x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