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

时间:2024/3/3 11:33:00
 
磨难有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象刀剑愈见锋芒。被动承受磨难的人,在为磨难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磨难使他仿佛卵石愈见圆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用的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语文教案 篇1
    《鲸》(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时,老师先范读课文,请同学思考课文中讲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然后各小组讨论。这是本节课小组成员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老师在板书交流、总结的要点之后,表扬并奖励回答问题完整的小组。
  在教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鲸有多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我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块分割。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鲸到底有多大,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用数字来说明,3号同学通过对比来说明,1号同学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即可,所以设计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各小组中不同层次同学的请胯骨内,由易到难,让他们既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又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差、中、优三类学生尽其所能,各有所获。在老师总结时,所有的学生对这段内容都已了如指掌。
  ____“鲸是哺动物”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老师讲解。而以下关于鲸怎样吃食,怎样呼吸,怎样睡觉和生长的情况,则是围绕鲸的生活习性来写的,这四个方面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分割。
  ____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做相应的题目(学生的编号与题号相对应)。
  ____1、鲸用什么呼吸?说明了什么?鲸怎样呼吸?
  ____2、鲸主要吃什么食物?鲸怎样吃食?
  ____3、鲸的生长情况怎样?
  ____4、鲸怎样睡觉?
  ____以上设计,针对各合作小组1~4号学生的特点提出,让优生做较难的题目,差生做最容易的题目,然后组成“专家组”讨论,将自己分得的题目得出正确答案后回原组交流,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掌握全部内容。
  ____在“专家组”讨论时,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和课后分类辅导收集信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吧的决心。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上呼救》
  ……
  (5)认识沉湎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想一想:从这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络的危险。
  ③: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教后记
  优点: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缺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深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并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读好对话,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了解鸡吃石子儿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课外前去探究动物吃食的习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让学生喜欢读有趣味性的知识短文,有主动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
  能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并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难点:
  读好对话,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质疑问难,引入新课
  1.齐读课题,想: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2.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书。
  要求:先把生字勾画出来,自己借助拼音认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的认识情况。
  (个人、集体结合,开火车、当小老师等)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自然段抽读课文。
  2.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在组内充分自由地朗读,边读边想开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小组长担任主持人,汇报人)
  3.全班交流。
  知道小鸭子的问号是指“小鸡为什么要吃石子儿”,以及答案:鸡没有牙,是把米粒整个吞了下去,靠石子儿把米粒磨碎,帮助消化。
  四、熟读课文,朗读表演。
  1.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提意见。重点读好对话
  2.在同学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表演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语言和想法。
  五、拓展训练,知识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齐读生字。
  2.抽读、齐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问: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3.续编故事:小鸭子叫着向伙伴们跑去……
  推荐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
  4.用“关心”“奇怪”练习说话。
  三、学习生字
  1.你认为哪个字最好记?怎么记?扩词。
  2.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可以怎么记?扩词。
  3.田字格里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4.生描红。
  5.展示自己写的字,评议,修改。
  6.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
  伙(伙伴) 伴(伙伴) 饭(吃饭) 每(每人)
  怪(奇怪) 院(小院) 粒(米粒) 答(回答)
  7.认识米字旁和食字旁。
  8.指导孩子们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规范、整洁地书写。
  质疑。
  四、课文总结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现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3.总结:
  (凡事要主动探究)
  五、朗读比赛。
  1.抽生朗读。
  2.学生评议。
  3.齐读全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两个词语。
  2.完成《同步练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外阅读。
  5.日记:
  我喜欢思考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
  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 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 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词。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2) 助词,的。 乃其一气气之余烈
  (3) 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 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题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
  (2) 名词用作动词。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
  (3) 动词使动用法。 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
  题5:古今异义
  (1)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2) 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 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
  (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 今义:应当杀害
  (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 今义:方位名词
  (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 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