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才能义无反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总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语文教案 篇1
预设目标:
1、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
3、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教学难点:
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运用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读懂课文,认识几种新型的玻璃。
2、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通顺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二、布置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按照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质疑。
4、小组讨论确定学习汇报形式。(汇报内容课后第一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四、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质疑解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例如表格:
玻璃名称特点用途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防碎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阅读《变色玻璃为什么会变色》(见教学参考)
4、随机指导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以第一人称介绍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展开想象为未来设计新型的玻璃。
3、熟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读熟。
三、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1、一生示范,评价。
2、学生自由准备。
3、小组交流、推选竞赛。
四、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1、除了这些新型玻璃,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交流)
2、仿照课文尝试写一段话。
3、交流,评议。
五、课外作业:
1、修改课堂内的这段话
2、课外阅读科普文章著作
3、想象作文(绘画等):未来的家庭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③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 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3、 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教学重点:
1、 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 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教学准备:
1、 引入材料:《千纸鹤》。
2、 典型材料:《纸船》。
3、 延伸材料:艾青《我爱这土地》。
教学过程:
1、 导入知识点。
(播放邰正霄的《千纸鹤》,让学生感受歌手在歌曲中借反反复复叠千纸鹤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念。)叠千纸鹤可以寄托一个人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的《纸船》,诗人借叠纸船要给我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纸船》是冰心1923年考上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赴美留学的途中写的。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的思念和远离母亲的惆怅。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纸船》。
(听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要求自由朗诵,注意:诵读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借助以前的诵读经验,试着划出节奏和重音。)
(请同学诵读,师生共做评价)
2、 知识点揭示。
(诗的知识)讲解:新诗就形式而言,在格律上约束不大,形式灵活;就内容而言,多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诗歌表情较含蓄,常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借助形象来抒情。
提问:这首诗共有三节,依次概括为:叠纸船——抛纸船——船入梦乡。在第1、第2诗节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怎样表达了对母亲思念的深沉而执着?第3诗节中诗人展开联想和想象,创设了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在诗中标注,小组讨论)
讲解并板书:“从来不肯”、“总是”、“一只一只”、“仍是”、“每天”等词语写出了思念之深、之执着(具体分析略);第3诗节创设了一个感人场景:自己叠的纸船飘进了母亲的梦里。“含着泪”、“爱和悲哀”形象地抒写了思念之苦、之切、之强烈,将全诗的感情推向**。
讨论:诗题“纸船”有什么特殊含义?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纸船”来表达思念母亲的情感呢?(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纸船”形象有特殊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它象征了漂泊无依、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诗人美好的心愿。
创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邮轮,面对茫茫大海,无法与母亲联系,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可想而知。大海复苏了诗人的童心,在中国民间,又有以放纸船寄托希望的习俗,诗人幻想小小的纸船能载着沉沉的思念到母亲身边,因此选择“纸船”这个具体事物,比较自然。
3、 知识点强化。
出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请同学们欣赏,按照“感受——共鸣——再创”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写出发言要点。
以每人选的诗歌为例,谈谈对诗的内容即形式的理解,请同学在全班作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诗,了解了新诗的形式和写法,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也被洋溢在其中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深深打动。爱是相互的,母亲爱我们,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报答母亲。
4、 知识点延伸及回归。
“诗言志”,它通过具体的形象、创设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饱含对母亲的爱背诵这首诗,再次体会诗人托船寄情的构思,体会那一只只用心良苦的纸船中盛满的无尽的爱与思念。
对抒情性较浓的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诗歌的赏析方法一样,都需要在阅读中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去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知识点检测。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本诗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爱,模仿这种形式,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也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对母亲的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孵、邻、傻、歪、搂”5字字音,正确书写前3字,理解“孵”的意思。在语境中读准4个多音字的字音。
2、学用象声词,体会其使句子生动丰富的作用。
3、能正确朗读课文,根据爱迪生的一系列行为,开展合理想象,补充其心理活动。
4、了解爱迪生从小爱动脑筋、敢于实践,体会大发明家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教学过程:
一、图文引入课文,由关键词“爱动脑筋”展开学习。
1、图文引入
师:(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生:母鸡孵小鸡)
fū
师:(出示:母鸡孵小鸡时,身体一动不动地轻轻伏在蛋上,等待小鸡破壳而出。)这句话就表达了图意,请轻声地将句子读通顺。
生:1生读,齐读。
师:“孵”指鸟类将自己的卵在体外培育成雏鸟。这个字字型比较复杂,跟着老师写一写。书空:孵。
2、揭示课题
师:母鸡孵小鸡,这是件再自然也不过的事了,可它却引发了一个5岁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好奇。他不是别人,正是日后获1328项发明专利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孵”前板书:爱迪生。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2课爱迪生孵小鸡(板书:22 小鸡)做一番学习。
3、找关键词
师:小时侯的爱迪生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开头第一节用一个词就写明白了。默读第一节,圈出关键的这个词。(生述,师板书:爱动脑筋)
二、围绕“爱动脑筋、敢于实践”进行划、读、写、填、说
1、读文划句,体会“钻劲”
师:是啊,就连母鸡孵小鸡,爱迪生也要研究一番,课文字里行间展现了这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身上透出的一股子钻劲。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他是怎样步步追究的呢?我们来配合读读第2-7节。出示:
●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家里的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就“哦嘘哦嘘”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 这是怎么回事啊?爱迪生把母鸡抱起来一看,哟,窝里有10多个蛋。
● 奇怪,母鸡今天下了那么多蛋啊?他好(hǎo hào)奇地跑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母鸡今天下了10多个蛋,这是怎么回事啊?”
“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zháo zhuó)凉。”妈妈把爱迪生搂在怀里说,“妈妈抱你,你不是暖和(huo hé)多了吗?”
● 爱迪生更奇怪了,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笃笃笃!”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qiào ké)里钻出来了。
师:这段话中有几个多音字,轻声读一读,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生自渎,开火车读)
师:对于母鸡孵小鸡这件事,爱迪生是怎样步步追究的。老师读每组中的前一句,你们读粗体字。(师生配合读第2-7节,师、生交换再读。)
师:和老师一起读过课文了,我相信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要求:
我会找
默读第2-7节,按要求划有关爱迪生表现的语句:直线划“倍感好奇不断地研究”
曲线划“每次追究得到的答案”
生:交流划句情况(非粗体为“不断研究”,粗体为“得到答案”),纠正错误。
师:你们和爱迪生一样都是能动脑筋的孩子,句子找对了,能不能把爱迪生身上的这股钻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边读边想他的这种钻劲从哪来?
生:两组--读非粗体字,两组—读粗体字。
2、推测想法,读写结合
师:先别急着回答,现在让我们透过爱迪生的言行,推测他这么做之前的一个个想法。我们来写一写,说一说,好吗?联系每组句子的前后内容,在横线中补上爱迪生的想法,在括号里填写表示声音的词语。完成了填空,我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要求:先独立填,再4人小组每人交流一句。
出示:
我会说
当看见母鸡老呆在窝里不出来,爱迪生奇怪:?他就“()”地叫着去赶它。可是母鸡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一动也不动。
当赶母鸡,母鸡仍一动不动时,爱迪生奇怪:赶它,这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把母鸡抱起来看。
当看到窝里有10多个蛋时,爱迪生奇怪:?他好奇地跑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
当妈妈说“母鸡不是在下蛋是怕蛋着凉”时,爱迪生更奇怪了:蛋?于是他瞪着眼睛问:“妈妈,蛋也跟人一样,会着凉吗?”
妈妈笑起来了,告诉爱迪生,母鸡是在孵蛋呢。母鸡用自己的身子把蛋盖上,蛋就暖和了,蛋里面就会长出小嘴,长出小脚,长出羽毛,变成小鸡,最后,“()!”啄破了蛋壳,小鸡就从蛋壳里钻出来了。
生:两组分别交流。
3、课文内容填空,了解“母鸡孵小鸡”经过,深切感受“钻劲”
师:妈妈的一番回答有没有解开爱迪生心中的一个个谜团?(生:没有。)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生:第8-12节。)
1生:读第8-12节。
师:尽管妈妈说得已经很详尽了,但爱动脑筋的爱迪生不由得又在想——
出示第7节:
我会填
我也要学母鸡的样,用身子把蛋(),蛋就()了,蛋里面就会(),(),(),变成(),最后,“笃笃笃!”()了蛋壳,小鸡就()了。究竟能不能孵出小鸡,我还得再试试。
师:自由地读一读,到课文里找答案。默读第7节,圈出要填的词句,并记住它们,等会儿交流时老师看谁不看书就能填。
生:1生说填空,全班说填空。
师:爱迪生这么想着,就跑开了。过了一个钟头,又过了一个钟头,妈妈没有看到爱迪生,心里多着急啊!爸爸心里也很着急,东找西找,啊,原来爱迪生跑到邻居家里去了。瞧,(出示课文插图)他真的是去孵小鸡了!
请参照课文插图完成填空,
出示:
他(),(),(),正()
孵小鸡呢!
说说爱迪生是怎样孵小鸡的。
生:2生交流,全班齐说。
师:这真是一个敢于实践的好孩子!板书:敢于实践。生齐读“敢于实践”。
师:有意思的是这个爱动脑筋的小爱迪生直到父亲拉他回家,他还嘟着嘴说——(出示: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生:我为什么孵不出来呢?
三、利用预习内容,开展语言实践
1、师:谁来帮帮爱迪生,出示:“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把预习时得来的“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来?”、“母鸡是怎样孵小鸡的?”科学道理告诉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却一时找不到答案的爱迪生,好吗?
生:讲述以上两问题的科学道理。
2、师:爱迪生,他的善问,他的刻苦,他的钻研,使他最终成为响誉世界的——和老师一起读。
出示: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多种,像留声机、电灯、有声电影、蓄电池等。
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发明家,经历了许多的艰难曲折。他留给人类的财富是这样多,以至于很多人称赞他是天才,但是爱迪生说“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爱迪生”这个名字像一颗明亮的星星,永远闪耀着光辉。
3、推荐阅读《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记“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索溪峪的“野”。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的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索溪峪的“野”。
2.“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字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二 读课文,解疑惑
1.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2.学生质疑解疑。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3.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动物及人。)
三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他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等的意思,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的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老师随机点拨与引导;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3.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体会动物的“野”。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5.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2)大致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3)再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四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