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发出“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感慨。冬至佳节,孤身一人寓居驿站,遥思家中亲人,是怎样牵肠挂肚?古时羁旅在外的游子,每逢冬至,归心似箭,与家人团聚的思绪油然而生。冬,终也,也就是年终有所归,游子归家,万物归眠……
常言道,冬至大如年,白居易因独自在外而心生慨叹,这就是节气深深扎根于人心底的力量。此外,古人认为从这天起,天地阳气回升,被认为是吉日,终形成了千年冬至节日的习俗。
走过夏雨,路过秋日,街坊邻里迎来了十二月的下旬。中国各地都庆贺“时年八节”之一的冬至。冬至寓意着收获,一年的辛劳付出便在这天化作美食的馨香,缕缕炊烟便是人间最美的画面。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有了新气象,北方包饺子,南方煮汤圆。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香甜软糯的汤圆便是儿时记忆中最难忘的美食。汤圆在锅里翻滚出了热气,热气在我眼前开出了朵朵灿烂的花。乐于等候,跳跃的汤圆变得颗颗饱满可爱;乐于邂逅,翻滚的汤圆粒粒完整如初。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我生长在南方,倒可以说“吃了冬至汤圆,一天长一线”。汤圆成了冬至这天扯不断的羁绊。
民以食为天,细数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大节气,都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灶中的炭火总给人无尽的慰藉。不管你身在何处,看到炊烟,还能不想起家常饭食吗?
我还是最喜欢那俗世里的烟火,白日炊烟的缭绕、夜晚里的万家灯火。家中老人起得最早,步履蹒跚地赶往菜场;晚上早早将饭菜下锅,盼望着孩子归来。窗口逃出的生气绕过了巷口的老树,饭菜的香气走街串巷,弥漫着这个冬节。
文字在纸上徜徉着,七年前的冬至在我脑海里晕出涟漪。
沾了冬至的光,得以在午后少上三节课。同学们毫不吝啬地露出笑容,无一例外。七年前的我还是要外公接送的小学生,外公还没到学校,我便一个人趴在栏杆上等他。那天不是雨天,但在我的印象里,明明只是下午三点半,天却黑得厉害。学校大门正对着一幢居民楼,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赶到我耳边,不嘈杂,反而有些悦耳。过了一会儿,伴随着碰撞声传出了聊天儿的嚷嚷声,嚷出了温度。等我被外公接回家,走到厨房门口,小姨下巴抵着外婆的肩膀在轻声问着什么。这个场景,在我心上漾出了一圈圈暖意。滚烫的水热闹极了,汤圆开始翻滚身躯,带出白花花的浪,甜蜜的日子从锅里溢出,在心口沸腾涌动。看着这一幕,我感觉新鲜极了,挤过去夺过外婆手中的漏勺,不动声色地瞄了眼外婆。她只是淡淡一笑摇摇头,我摸摸心口偷嘘了口气,开始搅拌起这幸福的源头。
转眼已七年有余。冬至饭后,上了年纪的人爱凑到一块儿打牌,父母辈却爱嗑着瓜子聊上两句,我站在窗边看到光秃秃的树枝上冒了个芽儿,绿不过夏天的荷,也不如秋季枫叶浪漫的红,却又招摇地扭着小蛮腰,小巧可爱。我的心也开始回暖,冬至,活节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根,传统便成了根基。传统又是一张问卷,上面的问题却让人无法下笔书写,它在追问,而我很难给出答案。唯一能回应的是,这一日始,生命活动由静转动,万物开始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朝气在冬至喧嚣,欢腾的日子从这天开始。
佳作点评
对于节日的深刻记忆多数人都是在儿时,本文的作者同样如此。作者没有叙述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而是选用了一件合适的“容器”,把家人冬至煮汤圆的温馨和甜蜜盛入其中,让它发酵,酿出甘洌的美酒。在作者看来,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是美食,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读来感到倍加亲切。文章语言恬淡又富有温情,细腻而令人回味;叙事波澜不惊,却扣人心弦,让我们感受到冬至带来的节日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