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

时间:2024/3/3 11:33:00
 
经验固然重要,但观念的正确与否起决定作用。经验只能做好现成的东西,观念则决定长远的方向。思维观念高于工作经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2.学会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词语。
  3.学习并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实例,明白道理,知道语言特色。
  重点与难点:
  ブ氐悖貉峥破账得魑牡难习方法,明白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ツ训悖涸銮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初步理解25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ァ抖眠》学后,知道学习科普说明文有哪两个基本要求?一般该怎样阅读?
  (自学生字词——抓知识要点——悟课文写法。)
  揭题《意想不到的灾害》,继续按这样的顺序学习课文。
  2.自学质疑。
  (1)学习生字词。
  (2)通读全文,边读边想。
  タ挝男戳四男┰趾?为什么称这些“灾害”是意想不到的?
  划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课文,检查初知理解,质疑问难。
  随机交流字词:字音:肴、迢、泌、滥、畜牧
  字形:蟾、滥、蔗
  词义可结合课文理解。
  3.默读分段。
  出示句子:
  ケ纠炊匀死嘤幸娴捏π泛腕蛤埽为什么会成灾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フ馐鞘裁淳渥?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ザ懒⒎侄危全班统一。
  说说段落大意。
  4.巩固作业。
  作业本上第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用举例、摆数字的方法说明道理的写法。
  2.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增强环保与生态平衡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
  2、阅读课文。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文用哪些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
  (2)阅读填表:
  ナ奔洹 地点 造成损失 灾害原因
  1980 西班牙 产稻区26000公顷稻田 被蟹破坏
  ァ 中东地区
  浙江绍兴
  ヒ磺Ф嗄昵
  ゼ甘年前
  1983年2月
  ソ淌光指导学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灾,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填写,“灾害原因”栏暂不填。
  パ生填表结束,四人议论,全班交流评议。
  ィ3)体会用词的准确。
  (4)默读思考:为什么平常对人类有益的东西也会变成灾害?这些竟想不到的灾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默读划找——全班交流——填写“灾害原因”栏。
  (5)读书归纳。第二段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什么动物”指哪些动物?为什么要保持平衡?什么叫制约因素?
  (6)训练说话:用“如果……就……;一旦”说说食物、天敌、疾病等对动物的制约作用。
  3.练习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2)调查关于生态平衡方面的知识、事例。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2、尝试用实例说明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回顾总结
  (1)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课文讲哪几件意想不到的灾害?作者介绍这些事例是为了什么?
  (2)课文和《冬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运用数字,用词准确。
  不同:课文先举例后分析说理。
  (3)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读课文,看周围,有什么话想说?
  2、拓展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暖冬)引起的灾害,人口繁殖速度过快引起的危害,动物种群减少的危害等。
  4、作业:
  用你查找到的实例,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短文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学习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鸟朝凤》片段,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2、导语揭题: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学习其优点,纠正其缺点。
  5、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把识字和阅读有机整合;同时注重了课堂的及时评价,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直接交流,体现了评价的生生互动。〕
  三、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用多种方法识记。
  做动作识字:“取、捧、抬,连”
  联系生活常识识字:“蛋、凉、轻”
  找反义词识字:轻
  说话识字:“仿佛、定”
  做练习题,区分“向”和“像”,学习“向”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生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更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4、把生字放回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5、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读后指名评价
  6、分小节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小组内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训练。课文的内化是孩子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多形式,有层次的朗读训练,让他们不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同时起到巩固生字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想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分小节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当你看到或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
  3、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我拿着鸟蛋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说学懂了什么。(如: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讨论: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指导朗读。
  1)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读词语:焦急不安)
  2)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鸟妈妈,你会怎么做?
  练习读出鸟妈妈焦急不安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和同学的互帮互助中,提高发展。)
  第三小节:
  学生朗读理解后,让学生边读边演,师生共同评议学生表演中出现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并加以指导或引导(教师范读),读出我送还小鸟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第四小节:
  1、学生读理解后,质疑。(如:为什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我,当你的耳边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抬头仰望蓝天,能看见什么?
  2、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这是全文的高潮段落,也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想象,指导学生朗读逐渐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总结
  从这篇小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再一次对这位小男孩儿投去敬佩的目光吧。(出示文中插图)
  六、作业
  把课堂上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zh、ch、sh、r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会平舌音的基础上学习翘舌音,就以汉语拼音本身而言,内容比较枯燥,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这一因素设计了帮助学习声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儿歌之中,寓学于乐,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作为一年级新教材中一个颇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给我们每位实验操作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针对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力求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最高处,接着,便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狮到sh,由日到r的过程,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富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在学生学习语境歌的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表音表形图,探究字母的发音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说说,在发音时发现了些什么,让学生在体会发音的过程中探究发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在区别平翘舌音的发音时,我又设计了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在课的结尾处我把语境歌,以歌曲的形式弹奏出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再一次读一读语境歌,唱一唱语境歌,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巧妙地运用情境图和语境歌体现了汉语拼音教学是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也使一堂课的内容首尾呼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进入新课教学,又在欢乐的歌声里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知,导入新课
  1.抽读声母卡片:z、c、s,z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小朋友,昨天,我们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还记得吗?来,谁跟它打个招呼?
  2.指名读,齐读。
  z、c、s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平舌音)zi、ci、si我们又叫它(整体认读音节)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复习旧知入手,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这是每个学生都愿意接受的,并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朋友读得这么好,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奖励,讲个故事好不好?
  实物投影打出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初步感知zh、ch、sh、r
  出示zh、ch、sh、r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是什么时间?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r(伺机出示卡片r),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2.师:对,这就是狮子的sh(伺机出示卡片sh),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吃小猴
  3.师:对,这就是吃小猴的ch,(伺机出示卡片ch),狮子吃上小猴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上了树。
  4.师:对,这就是树枝的2h,(伺机出示卡片zh),这几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个声母zh、ch、sh、r,教师板书课题。
  [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虽然这些字母他们不认识,但是用这些字母识记的语音都在儿童语音中经常出现,合理地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能化难为易,大大地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
  三、借助语境歌学好zh、ch、sh、r
  1.学习语境歌
  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一听吗?
  老师范读儿歌(配乐)
  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
  想学一学吗?
  师生共同读儿歌。
  [语境歌短小精悍,语言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一下子就把所学的字母同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读好字母作了良好的铺垫。)
  2.联系表音表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1)小组学习
  ①小朋友读得真好,其实你们刚才在朗读语境歌的时候,已经把zhi、chi、shi、ri都读准了,如果老师让你们单独来读这4个声母能读好吗?
  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前学过声母的发音方法,联系书上的图画读好这4个声母并说说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这部分的学习,体现了开放的教学思路,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交流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找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对学习拼音的兴趣。]
  说说在读字母时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这几个字母的发音时舌头都要往上翘,所以叫它翘舌音,它们都是声母,发音时声音要轻而短。
  ③听老师范读。
  ④指名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⑤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读(跟老师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2)游戏看谁听得清?(比较zh、ch、sh同z、c、s的发音)
  ①老师读一个字母,小朋友单相同读音的卡片。
  ②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举卡片。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一设计,将枯燥的复习巩固溶人了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区别乎翘舌音的不同。]
  (3)看谁记得牢
  ①zh、ch、sh、r小朋友都会读了,那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来记住它们呢?
  ②同桌交流,讨论。
  ③指名回答。
  [让学生想个办法来记住字母,这对已有些识记汉语拼音经验,并喜欢探究的小朋友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机会,他们都会跃跃欲试。]
  四、教学zhi,chi、shi、ri
  1.教学zhi、chi、shi、ri的读音
  (1)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把zh、ch、sh、r给记住了,看来今天的新朋友大家又交上了,zh、ch、sh、r它们也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大家请看。
  (2)出示:zhi、chi、shi、ri。
  (3)谁会来当小老师读?试一试。
  (4)小结:这叫整体认读音节,i不发出声音,读时比原来的声稍响一些长一些。
  (5)集体练读。
  2.练习四声,出示:zhi
  chi
  shi
  ri及它的四声
  (1)老师给它们分别戴上了帽子,谁能认出来?
  (2)自由练习,同桌检查。
  (3)指名读。
  (4)选音组词。
  五、巩固练习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交上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来吧?
  2.老师边弹琴,边唱语境歌,学生跟唱语境歌,边唱边表演动作。
  [让学生跟着琴声演唱语境歌,不仅使已学的字母得到了巩固,而且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六、课堂作业
  作业抄写四个声母,每个四遍(包括描红)。
  抄写音节各一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
  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听取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
  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同学们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1.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2.读书天地:
  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导学过程:
  一、导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可在偏远地区,他们唯一的通讯方式还是写信,而且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和平常的家书一样吗?
  (1)抓重点词句体会森林战士生活艰苦、单调、寂寞。
  (2)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
  (3)用语言渲染:信可以使他们消除寂寞,与外界取得联系,点明信对战士来说多么重要啊。
  3、当他们得到信时,又是什么表现?
  (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进一步体会课文,激发学生为森林战士写信的热情。
  3、完成语文天地D4。
  4、指导写字。
  导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
  体会三名森林警察是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宁愿自己过上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二、读了作者写的这篇课文,我们深受感动,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写这么感人?他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呢?结合语文天地D4。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抄写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继续学习拼音读写方法,学习看图读带调音节和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d t n l 的发音。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投影仪卡片挂图
  板书设计:
  4 d t n l
  da de di du ta te ti tu
  na ne ni la le li
  作业设计:练读d t n l 的音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
  2. 说说下列字母中哪些是单韵母,哪些是声母。
  biomafeüpu
  二. 揭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
  (1)出示挂图。
  (2)讨论:
  a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b 图上有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孙悟空的表情怎样?哪吒心里会想些什么?
  (3)小结图意:
  哪吒和悟空战了几个回合后,哪吒敌不过悟空,败下阵来。哪吒心里想:他的本领特别大!悟空见哪吒逃跑了,乐得哈哈大笑。
  2 、读语境歌。
  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
  相机出示:de te ne le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和这4个音节有关。
  三.教学声母d和t
  1.教学声母d
  (1)学d的读音。
  a 出示座钟笔筒图。
  讨论:图上有什么和什么?
  b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字母的样子,就有点像连到一起的座钟和笔筒。出示声母d。
  c 教师范读三遍。
  d 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d的书写。
  a d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母有点像?
  与b区别。指名说说不同的地方。
  b 谁能想个顺口溜记住d?
  (座钟笔筒ddd或反写6字ddd)
  c 请小朋友看看书上d的写法。
  谁来说说d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在四线格中什么位置?
  师范写,生描红。
  2.教学声母t。
  (1)教学t的读音。
  a 出示模特图 ,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b 出示声母t。告诉学生:它和模特的特的读音有点像。
  c 教师范读t。
  d 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2)教学t的字形及写法。
  a指名观察图画,说说怎样借助图画记忆。
  (t的竖像模特的身子,弯部像模特拖在地上的裙子,一横就像模特的肩饰)。
  btf比较。
  c启发学生自编顺口溜。
  (时装模特t t t或伞柄朝下t t t)
  d自学t的写法。
  e检查自学情况:t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
  四.教学d t与a eiu相拼的音节
  1.出示:
  指名逐个拼读,直呼,教师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2.出示:da de di du
  ta te ti tu
  学生自由试读,标出感到困难的音节。
  按顺序读,指名读。
  五.巩固练习
  1.将b f d t 四张卡片放在讲台上,老师读一个字母,一学生到卡片中找,找对了,全班同学读三遍。
  2.指名读音节。
  六.作业
  1.练读学过的韵母和声母。
  2.抄写d t 各四遍,练抄八个音节个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
  2.接读顺口溜不。
  二.教学声母n和l
  1.教学声母n
  (1).教学声母的读音。
  a.出示哪吒出关图。
  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b.出示n。告诉学生:这个字母和哪吒的哪读音有些相像。
  c.教师范读n。
  d .讲述发音方法。
  e.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体会。
  f.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n的字形及书写。
  a.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n?
  启发自编顺口溜:一个门洞nnn,半个m字nnn。
  b.自学书写方法。
  c.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学声母l方法同上。
  三.教学n l 与单韵母a e i相拼的音节
  1.出示
  2.学生自由拼读。指名逐个拼读。
  3.出示:na ne ni
  la le li
  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按顺序拼读,打乱顺序拼读。
  四.巩固练习
  1.练读课文中的声母,音节。
  2.比较声母的异同
  b d f t n m
  五.作业
  1.抄写n l 各四遍。
  2.抄写音节各一遍。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字母卡片。
  dtnlieau
  2.复习声调符号。
  二.新授课
  1.看图拼读带调音节。
  (1).出示吹笛子图。
  a.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b.d-i-di
  c.拼读后练习直呼。
  d.出示:di di di di
  e.学生轻声自由练度,指名读。
  f.引导用di的四声组词。
  (2).依次出示其他图,教法同前。
  2.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1).闹钟走动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小朋友赶猪时,口里发出什么声音?
  (3).小汽车喇叭是怎样鸣叫的?
  (4).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引导连线。
  三.巩固练习。
  1.练读课文。
  2.读拼音句。
  (1)bà ba dǎ bǎ。
  mā ma ná b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