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统计》教学设计【15篇】

时间:2024/3/3 11:33:00
 
奋斗之路不可能是坦途,它的上面有时布满了荆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统计》教学设计【1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统计》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66-69页。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信息窗情境图、限时作业。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在20xx 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勇创佳绩,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以获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傲人成绩在世界运动史上又添上了光辉的一笔。其中,你对哪枚金牌的获得记忆最为深刻?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谈话:是啊,每一枚金牌都是运动员们的汗水和血水凝聚而成的,都来之不易。(出示信息窗1的教学挂图)这就是第29界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榜。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谈话:老师也给你们提个问题:各种项目获金牌的情况怎样?你能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来描述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项目射击水上举重球类体操重技类其他
  数量(枚)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例如:射击9.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统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查找、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与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查找、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单个字段的排序;
  2.数据的筛选;
  难点:多个字段的排序和分类汇总
  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具: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手段:探究演示实践
  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境:
  Excel软件除了对数据进行运算外,还有很多功能,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排序功能:学校组织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要求同学们帮助计算出名次,大家该怎么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呢?
  2.新课讲授:
  ⑴排序: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字段:排序所依据的字段(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
  升序:从小到大
  降序:从大到小
  (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学生探究教材P85的实践学习,进行具体的排序操作。
  教师行间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⑵筛选:
  如果学校领导要求我们列出人气指数在250-350之间的歌手,我们该怎么做呢?这就涉及到筛选操作了:筛选就是从大量记录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若干记录,并显示出来。
  教师演示部分操作后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行间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⑶分类汇总:
  月考刚刚过去,如果老师只想知道女生的平均分数,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这就涉及到分类汇总操作了:按照某个字段进行分类,再根据某些字段的取值进行统计,如分类求和、分类求平均值等。
  教师演示部分操作后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行间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⑷查找:
  有时候在一个表格里数据太多的时候,就要用到查找命令,可以快速的找到符合一定条件的数据。
  3.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P88的探究过程。
  4.课堂小结

  《统计》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
  2、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3.发展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习惯。
  教 学 重 点:学习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教 学 难 点:运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四人一小组、CAI超市购物课件、实物投影仪,图片(正方形、三角形、圆每一组一份、超市购物顾客图像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出示超市购物图)问:这是什么地方?(超市)看到这个地方你想说什么?
  生1:漂亮!
  生2:人多,商品多!
  生n:每一类商品都放在一起,放得整整齐齐的!
  (点击电脑:哗啦一声,很多商品杂乱地堆积在一块。)
  师:现在经理啊,进来很多的商品,如果你是服务员,经理要求你把这些商品分类、归类,怎么办?(适时引导种类非常繁多,你能一下子数清和记住吗?)
  分组讨论,个别口答。
  2、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刚才的问题稍微地复杂了一些,我们先来解决一点简单的,再回过头看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好,好不好?
  二、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合作分类,获得方法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有一个盒子,都是我们熟悉的正方形、三角形、圆你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
  (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小朋友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各个小组合作来完成 ,这么多图形,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图形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如果出现按边分的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弄分的方法)
  (3)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组的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瞧!理一理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么多的问题。
  (4)出示整理出来的三幅图(如课本上第92页图)
  (注:如果书上的方法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或对画的记录要做些评讲)
  问:现在展示了小朋友们记录的三种方法,请比较一下这三种图,哪一幅图看得既清楚又方便?为什么?
  2、整理成表,获得信息
  (1)通过刚才的整理,同学们都清楚地知道各种图形的个数,请同学们填入表中?(出示统计表)请各组合作把它填入表中。
  学生合作、讨论、填表。
  (2)看哪位小朋友最棒,能从这表里获得哪些信息?(注重:一共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从这表里知道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T1:
  (1)看!每一组小朋友都带来了学习的必备文具:铅笔、橡皮、直尺。请各小组把你们把所带的这三种文具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请小朋友用画的方法,填入想想做做的第一张表中,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入第二张表中。
  各组合作填表。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表中你能获得什么?
  2、想想做做T2:
  (1)根据你所学的方法,在课程表里找一找(每组一张课程表),一星期我们数学课、语文课各有几节?并填入课本第94页第2题表中。
  (2)小朋友你还想知道什么?
  3、通过以上的学习看出,如果你是超市服务员,今天了进了很多商品,经理要求你整理入柜,通过刚才学习对比一下课堂一开始同学们的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法最好?(进行评讲)
  4、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商品、图形和文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商品、图形和文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今天你们中有一个小朋友来到了超市,一进超市,就直奔水果柜,因为他最喜欢吃水果,有苹果、桔子、香蕉,看看这个,再看看这个,不知买什么好?小朋友们你能帮帮他,买什么水果好呢?(选几个说说)如果以我们班大多数小朋友爱吃的水果,让他买好不好?(好)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2、你们看今天来超市的人真多啊!请各个组打开面前的小纸包,里面也有这几位顾客,用刚才统计的方法,进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统计一下顾客。
  注重多方面分类,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①统计男、女;②统计长头发、短头发;③统计扎辫子、没有扎辫子;④统计穿裙子、没穿裙子的;
  3、这位小朋友买好了水果,走出了超市,准备游玩,可又犯难,心里想我到底去游高峻挺拔的泰山呢?还是游雄险宏伟 的黄山呢?请同学们再来帮助他,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泰山的举手,想去黄山的举手,看一看,他应该去哪呢?
  4、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1、用好教材,拓展教材
  本课以教材为依据,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挖掘开发,并且进行深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愉快合作,探索发现的天地。
  2、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通过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获得数学问题,并把获得的数学问题,应用在超市中,通过这个超市购物的经历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开始,及发生、发展都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并加以应用。
  4、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首先自已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象形统计图,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此时,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想说出自己想法和倾听别人意见的欲望,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习效果极佳;再者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并且引导学生促进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5、注重学生形成性学习的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循序渐进,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逐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统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要;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分析,同时提出合适的问题加以解决。
  2、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用数据来说明、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认识、分析、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感受到统计的广泛应用价值,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形成统计的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绘制、补充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北京市气温统计图
  问:(1)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一幅条形统计图包含哪些内容?
  (4)条形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探索,建构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交流信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明:能同时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条形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信息。
  2、师:红色直条表示北京市的气温,那么深蓝色的直条表示什么呢?
  问:你还知道些什么?
  3、填写下面的统计表,比较统计图、表,思考问题:
  (1)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市呢?
  (3)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4)你从图上还知道些什么?
  4、归纳:
  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评价?
  三、巩固拓展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中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说一说统计图中电脑组表示的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把数据填写在统计图中。
  生先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总结如何绘制、补充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指导完成“练一练”
  (1)观察图:说说污染指数的含义和每个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
  (2)讨论:说说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为什么?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3、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多媒体出示)
  五、课外延伸,感知应用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几幅复式条形统计图)

  《统计》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统计》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93~9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夏天的海边为背景,创设了游泳、海滩游戏和大海中的船等情境,把分类统计的学习与海边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目的是通过统计游泳的人数,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统计的必要,学习分类统计的方法;通过统计“海滩游戏的人数和海里船的只数”巩固统计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分类比较和简单的统计,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以及用一个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综合运用分类和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分类统计的方法,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夏天的海边可热闹了,想不想去看看?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到在海滩上玩的这些小朋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捡贝壳、打球、堆沙、男、女、一共”等并及时解决,为后面的统计提供条件。)
  [评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探究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感知分类统计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怎样能让大家清楚的看出捡贝壳、打球、堆沙、男、女、一共各有多少人呢?(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想不想自己统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统计表,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格进行统计。(提示不会写的字可以看黑板,也可以加拼音。)
  谈话:想一想,你是怎样统计的?这样统计能让大家知道什么?想好了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准备班内交流。
  [评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有利于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班内交流,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谈话:你是怎样统计的?通过你的统计表能让大家知道什么?和他们一样的举手,谁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哪不一样?(根据学生展示三种方法,及时填写“性别、项目、人数”等栏目。)
  [评析:引导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按性别统计能让大家知道男、女、一共各有多少人;按游戏的项目统计能让大家知道捡贝壳、打球、堆沙、一共各有多少人。有利于他们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总结反思,体会分类统计的必要性。
  谈话:按照项目来统计能让大家知道捡贝壳、打球、堆沙、一共的各有多少人;按照性别进行统能让大家知道男、女、一共各有多少人。这样统计不仅知道男、女各多少人,还能知道各种项目各有多少人,这种统计方法就叫分类统计(板书课题)。
  想一想,分类统计时一般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引导学生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步骤:分一分,记一记。)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统计船的只数。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分类统计的方法。再回到海边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分类统计呢?我们先来统计这些船的只数好吗?看到这些船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随机板书)能用分类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吗?
  (2)独立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先自己选择表格进行统计,再把统计结果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3)班内交流,加深认识。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这样统计能让大家知道什么?还有不一样的吗?(引导学生明确,按大小分能让大家知道大、中、小和一共各有多少只;按……。)
  【评析:让学生分类统计船的只数。目的是巩固分类统计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统计的必要性。】
  2、统计游泳的人数。
  (1)独立思考。
  谈话:同学们,要统计游泳的人数,你打算怎么分类统计?想一想,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2)班内交流。
  谈话:说一说,你们打算怎么分类统计?
  3、统计身边的事情。
  谈话:同学们,我们运用分类统计的方法,解决了海边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问题也需要分类统计,你想统计什么呢?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分类统计有什么好处?

  《统计》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
  师: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不能。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二、自主学习
  1、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2、学生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三、交流展示
  学生汇报
  四、启发点拨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师:嗯。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
  五、过关提升.
  1.第一关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2、第二关
  3、第三关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过程
  1、相关知识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加强我们六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对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一项调查,并做了统计图。下面请看这个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
  这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喜欢每一个项目的人数。
  师:利用我们上星期学过的百分数,计算一下喜欢每一个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首先我们要看看全班人数有多少?
  生:全班人数有40人。最喜欢乒乓球的人占了30%,喜欢足球的占20%……
  2、学习新课。
  师:根据这些百分数,老师还做了另外一个统计图。(出示扇形统计图)
  同学们请注意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图是什么图形?
  生:这个图是圆形。
  师:这个圆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生:这个圆由一块块的扇形构成。
  师:没错,这个统计图就叫做扇形统计图。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扇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
  现在请同学们用明亮的眼睛,来发现一下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这个圆表示了什么?一块块的扇形统计图又表示了什么?
  生:圆表示了全班总人数,扇形表示了喜欢各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数。
  师:圆表示了全班总人数,就是表示了总数;扇形表示了喜欢各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数,就是表示了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来想一想,扇形统计图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生: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对比学习,加进记忆。
  师:再来看一下条形统计图,谁来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喜欢每一个项目的人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4、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学这么多知识,现在我们再来巩固一下,扇形统计图的圆表示了什么?扇形表示了什么?扇形统计图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统计》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并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与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体验统计方法,在统计过程中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认识并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青云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兴趣小组活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105页例一的场景图)
  2、师:青云小学五年级有哪几个兴趣小组在活动?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师:我们要把这些信息进行统计,统计的方式有哪些?
  4、揭示课题:统计表是统计的方式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和研究较复杂的统计表。
  板书课题:统计表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导入新课。从学生常见的活动中,提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二、进行统计,分析数据
  1、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2、师:想想应该怎样进行简单核对呢?
  学生同桌讨论。
  集体核对,订正。
  3、师:比一比这4张统计表,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师: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5、师:如果老师要查有关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情况,要查几张表?方便吗?
  能不能把四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呢?
  6、师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了一个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情况进行对比就比较麻烦。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也就是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在学生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统计表的缺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欲望。
  三、认识复式统计表
  1、把这4张统计表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这张表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应该设计成几行几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例题复式统计表空表)。
  2、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各部分名称:标题、制表日期、表头、项目名称、数据。
  ①师:谁先来给这张统计表取个名称?
  生:青云小学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统计表。(课件同步显示)
  ②师:制表日期知道吗?
  生齐答:20xx年12月。(课件同步显示)
  ③师:为了能清楚的看出表中统计的内容,我们要在统计表的这一格设计好表头。师指着表头,告诉学生,这叫统计表的表头,它被分成了几部分?
  ④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课件显示:组别、航模小组、民乐小组、书法小组、美术小组。“组别”代表哪几个栏目?
  ⑤师:(课件显示:性别、男、女。)“性别”代表哪几个栏目?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⑥师:(课件显示:合计、总计)各小组的合计数分别填在表中的什么位置?“总计栏”的总计数分别怎样算?
  ⑦师:(课件显示:人数)“人数”代表表中的空格,也就我们所要填写的数据。
  ⑧讨论:先填什么?再填什么?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预习,所以教师没有花时间让学生独立设计统计表,而是直接用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的常用格式,通过逐步演示与探讨,让学生认识、理解复式统计表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填写方法。
  四、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
  1、校对数据(课件逐步演示)
  2、师:怎样计算合计数与总计数?有什么区别?
  3、小结:合计数是男女生人数的合计,应横向相加;总计数是四个小组人数的总计,应纵向相加。
  4、分析数据: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它和前面的四张统计表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5、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6、小结:这个统计表是把四个有联系的简单统计表合并而成的,横向、纵向的栏目都比较多,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完善课题)
  【设计意图】
  填写合计数和总计数是填写复式统计表的难点,让学生讨论填写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填写方法,理解统计这些数据的意义。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五、练习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第106页“练一练”。
  ①、师:你能试着填写这张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填表。
  ②学生尝试填写,师巡视,让一名同学板演(小黑板)。
  ③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
  生小组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④师追问:
  “合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总计数呢?还可以怎样计算?师:总计数有两种计算方法,正好起到了相互检验的作用。
  ⑤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了解了什么?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
  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巩固对统计表的填写,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体会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六、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①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的含义。
  ②提出填表的要求。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学生独立填空。
  ③分析统计表,引导学生解答讨论题。
  ④追问:看了这两张统计表中,你有哪些想法?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八、课外实践题
  (课件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五年级一班同学家庭电话拥有情况统计表。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材分析:
  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男女生的人数,先让学生把4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情况,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4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这一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写在复式统计表里,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复式统计表,这就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通过填写数据,体会到复式统计表是前面几个同类单式统计表的综合,在一张复式统计表里能够同时反映4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在填表后、教材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针对填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让学生交流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以及它与单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设计思路:
  本课是有关复式统计表的新授课,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的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时,让学生面对实际情境或问题学习统计。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兴趣小组活动导入新课,填好四张单式统计表后,明确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某一兴趣小组的男女生情况,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引出复式统计表。
  教学复式统计表时,先让学生思考合并后的统计表要统计哪些内容,是什么样子,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在初步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电脑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然后让学生试着填写复式统计表,让学生在填表时体会,表里的每一格都有相应的组别、性别;每个数据填入表格,都要根据它的组别、性别,找到相应的位置。学生独立填写后,再组织交流。再与前面的单式统计表作比较,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它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单式统计表多得多。最后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增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统计》教学设计9
    课题统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教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
  二、新授出示教科书第101页例1的场景图。
  提问: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提问: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很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提问:(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出示“表头”,提问:“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人数)
  2、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3、提问:(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学生观察、交流
  教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练习4、启发: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5、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6、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7、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在指名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还有不同算法吗?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3、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完成练习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组织交流。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统计》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2.(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统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通过扇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和意义,会读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导分析
  1、分析条形统计图
  师:我听说咱们六(2)班上周五我们学校进行的体艺“2+2”展示活动中表现的特别出色,所以我想采访一下大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采访)
  师:看来大家的兴趣很广泛。这是韩老师调查后统计的数据,请看屏幕:(出示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统计图?
  (2)那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算百分数
  师:看来我们六(2)班同学观察能力很强,从这个条形统计图能看出这么多有效的数学信息,那你们的计算能力又怎么样呢,你们有信心接受我的挑战吗?(有信心)
  比赛:算一算喜欢各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板书:乒乓球:12÷40=0.3=30%足球:8÷40=0.2=20%跳绳:6÷40=0.15=15%
  踢毽:5÷40=0.125=12.5%其他:9÷40=0.225=22.5%)
  3、引入课题
  师:好了,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但是,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用条形统计图还能直观地表示出来吗?(不能)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的新朋友—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和算百分数,引出问题矛盾,渗透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为本节课的重点打下基础并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求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师:根据刚刚同学们算出的这些数据,韩老师绘制出了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扇形统计图。(出示)
  (1)观察扇形统计图的组成:标题、制图日期、统计图
  (2)猜一猜它为什么叫扇型统计图?
  (3)观察这个扇型统计图由几个不同大小的扇形构成?
  2、提取信息
  (1)小组讨论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到前面来边指边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提问题(有梯度)
  (1)根据刚才获取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提三个问题)
  (2)同桌一问一答
  (3)老师提问:(大屏幕出示)
  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项目喜欢的人数,所有颜色合起来的这个圆表示(全班总人数),它代表(单位“1”)
  小结:在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代表单位“1”,表示总体。
  4、归纳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共同分析六(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我想同学们对扇形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扇型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生:讨论、汇报
  师:板书
  1、圆代表总体(单位“1”)
  2、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分析扇形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
  (2)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2、练习二十五第1题:(出示:小明作息时间图)
  (1)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你认为小明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合理吗?
  (3)你的作息时间合理吗,与小明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给同学们自己有种学习的思考空间以及加强情感上的教育,以及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
  师: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很多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扇形统计图来统计的,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灵活地运用统计图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把在自己本节课所学收获到的和大家分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应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圆代表总体(单位“1”)
  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乒乓球:12÷40=0.3=30%足球:8÷40=0.2=20%跳绳:6÷40=0.15=15%
  踢毽:5÷40=0.125=12.5%其他:9÷40=0.225=22.5%
  水:250×87% =217.5(g)
  答:250克牛奶中含水分217.5克。

  《统计》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水果图片、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喜羊羊欢迎大家来羊村,还准备了许多的水果准备招待我们,可是灰太狼把水果弄乱了。
  二、问题设疑,自主探究。
  1、喜羊羊给我们准备了什么水果?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吗?你能有什么办法吗?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
  ①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学生摆的图片。提问:看了摆好的图片,现在能不能比较快的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④把相同的水果放到一起。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类,这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3、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这个表的第一排表示什么?第二排表示什么?
  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填的。
  从表中你能看出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水果最少吗?
  小结:像这样的表格我们把它叫做统计表。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数量的多少。
  4、统计图(出示统计图)
  除了用统计表表示水果的数量外,你有办法在图上表示它们的数量吗?(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请大家涂一涂,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学生作业展示。
  说明:像这样的图我们把它叫做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你能很快地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吗?苹果比菠萝多几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结:从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各种水果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
  1、懒羊羊吹泡泡(课件)
  懒羊羊吹了几种颜色的泡泡?每种颜色的泡泡各有几个?
  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每种颜色的泡泡各有几个?
  说明:用符号记录是我们收集数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根据收集的数据填表。提问: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小朋友星期日最喜欢做的事
  课件出示统计图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高
  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今天课上我们所学的就是简单的统计。(板书:统计)从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中清楚地看出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的关系。
  五、课后延伸
  二甲班小朋友最喜欢的体育运动。课件出示统计图(一格表示数量2)
  提问:这个统计图和我们所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课后思考)

  《统计》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第四册第114-116页 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经历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4、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统计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用具:
  统计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都在准备“六 一”儿童节的庆祝节目呢。 “昆虫班”的小演员们正在排练精彩的集体舞。你们想看看吗?
  二、合作探索、操作感悟。
  (一)教学例1(活动一: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收集、整理数据。
  (1)观察情境图。师:谁飞来了?(分层出示蜻蜓、蝴蝶、蚂蚁、蜜蜂)
  (2)收集整理数据。
  师:老师想知道这些小昆虫各有多少只?可以怎么办?(数数)
  师提示:在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数,千万别数重了,也别数漏了。最后在填在这个表中。孩子们,能做到吗?(生填写统计表,汇报)
  2、探求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小昆虫的数量填入了统计表中,我们还可以把它制成(统计图)。
  师:那你们会用涂小格的方法表示小昆虫的数量吗? (生说,师涂)
  师:这里一个小格表示多少只小昆虫?(一只)
  师:如果没有小格,只有直条,那你还能根据直条看出小昆虫的只数吗?(不能)
  出示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师:现在了?说说怎么看出的?
  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
  (2)学生讨论,从统计图上看到些什么?
  师:孩子们,前面只有直条时我们看不出各种小动物的只数,后来老师加了什么就能看出小昆虫的只数了?和你的同桌说说。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分别介绍条形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
  在条形统计图中,我们把标有数字和单位的这条竖线叫纵轴,用来表示我们统计的小昆虫的数量。
  而横着的叫横轴,表示我们统计的小昆虫的种类。
  今天我们统计的有(生说)呀,老师忘了画小蜜蜂的了,孩子们你们能帮老师完成吗?
  (学生涂出小蜜蜂的统计直条,在全班展示交流,评评谁画的好。)
  (4)让学生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性。
  (5)教师总结。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根据照片收集了小昆虫的数量,填写了统计表,并制成了漂亮的统计图,从统计图中我们还直观的看出谁多谁少,你们真能干。
  (二)教学例2(活动二:读懂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
  师:其实呀,除了昆虫班的小演员表演集体舞外,我们还有其它好多节目,有唱歌、跳舞、小品、其中唱歌有(生看统计表说)······
  2 引导学生添加条形统计图的种类。
  师:小猴子也把它制成了条形统计图,(出示)这个条形统计图有点不对?差了什么?(生观察,回答,师根据回答补充完整)
  4、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和同桌说说。
  生汇报,师引导生说是怎么看出来的,强调直观性。
  5、总结。
  三、自主练习、拓展延伸。
  (活动三:应用实践活动)
  1、根据统计表完成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师:小猴子见小演员排练的很辛苦,运来了一车水果来慰劳他们,瞧有(生回答)······小猴子把水果的数量制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可粗心的小猴子漏掉了一些,没有把他们完成,你们能帮帮它吗?
  (生补充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展示)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来考考其他同学吗?
  (生提问题,并回答)
  (活动四:感受生活中的条形统)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条形统计图,你们在那儿见到过?
  师:老师也收集的一些,让我们一起欣赏欣赏吧!(生欣赏)
  师:孩子们,这些条形统计图美吗?以后老师也会教你们制作这么美的条形统计图,相信你们会制得更美的。
  四、全课总结,快乐评价。
  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统计》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及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愉快教学法、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各一张
  学生:题卡3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玩具吗?(出示四种玩具)老师要从这四种玩具中挑选一种,奖给在这节课中会听、会看、敢说、敢想的小朋友,只要你能做到,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得到它。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生1:小狗
  生2:小猪
  生3:小鸡
  师:大家意见不一样,那怎么办?
  生:大家喜欢哪一种玩具的人多,就选哪一种。
  师:看来老师要对全班同学做一个小调查,看哪种玩具最受大多数同学的欢迎,老师就把哪一种玩具奖给大家。老师要像刚才那样一个个问下去,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浪费时间,也记不下来。
  师:谁能想一个办法?
  生1:举手数一数 。
  生2:投票。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办法,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拿出你的1号答题卡,在你最喜欢的玩具下面打对钩。
  (学生完答题卡)。
  师:最后一排学生请你走下座位,将你前面同学的答题卡收上来,交给老师。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尝试记录发现问题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答题卡,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哪种玩具喜欢的人多?
  生2:喜欢小狗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小鸡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小猪的有多少人?
  生5:喜欢小猫的有多少人?
  生6:喜欢小猪的比喜欢小狗的多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下面老师一张一张读,请你竖起耳朵认真听。拿出你的第二张题卡做好记录。(教师较快的读数据,有的学生记录不下来。)
  师:前后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
  (2)总结方法再次记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1:老师说小鸡,我就在下面画“×”;
  生2:老师说小猫,我就在下面打“√”。
  教师简介写“正”的方法,演示“正”字结构,说明为什么?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我用打“√”。
  生2:我用画“×”。
  生3:我用的是“正”。
  师;喜欢每种玩具的有多少人?
  生:喜欢小猫的有9人,喜欢小猪的有10人,喜欢小鸡的有2人,喜欢小狗的有12人。
  教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收集,记录整理下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统计》。(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来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3.认识统计表
  师:(出示统计表)根据你的记录我们一起来填写表格。像这样的表格我们把它叫统计表。
  师:(出示统计图)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来表示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涂小格的方法表示,如果一格代表一个人,喜欢每种玩具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0个单位格的纸条,8个单位格的纸条,2个单位格的纸条,12个单位格的纸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
  生:能,因为上面写着数。
  师:请你来到黑板前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生:看最顶端对着数几,就是几人。
  师:刚才我们把这个表格叫统计表,你能不能给这个图起个名字呢/
  生:统计图。
  4、通过统计图、回答问题 。
  师:看着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又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1:喜欢哪种玩具的人最多?(喜欢小狗的人最多,有12人。) 师:看来玩具狗最受大多数同学的欢迎,老师就将玩具狗奖给大家。谁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2:喜欢哪种玩具的人最少?(喜欢小鸡的人最少,只有2人。)
  生3:喜欢小猪的有多少人?(10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讲评.)
  5、小结。
  师:统计图和统计表跟刚才杂乱无章的数据相比有哪些优点?
  生:看的清楚、整齐。
  师:分别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生:能清楚的看到每种数据的多少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教材第96页练习十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张题卡,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例如,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小朋友的爱好是什么?你们喜欢吃什么样的水果?都要用到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解决出来

  《统计》教学设计15
    一、教学思路与环节
  在低年级中教学统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又要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整节课分两大块,第一块是引入、展开,使学生体验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第二块实践应用。
  1、引入
  (1)出示熊猫、猴子、小鹿图片。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呀?我想知道熊猫、猴子、小鹿各有多少只,你们有什么办法?
  (2)创设情境,教师报图片学生记录。
  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
  (3)反馈记录情况,交流评价记录方法(投影展示各种记录方法)
  请同学介绍记录方法,比较用划正字的方法记录有什么好处。
  (4)学生取图验证记录是否正确。
  [课一开始出示图片,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让静态的动物图片动态口述出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数学问题从情景中自然发展而成。统计动物图片张数,分二次操作,第一次记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方法,为探索问题的解决,各显神通,交流比较不同的记录方法,突出感知划“正”字的方法;第二次通过静态的图片,体会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化,数一数也是很好的办法。既是解决问题的实践又是验证,通过前后比较对问题解决进行回顾和评价,从而证实方案是否简捷、易行,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最优化”解题思路。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能促使学生有效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对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的了解事实上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牢记的事实是:不能以教师主观的解释来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应该意识到,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也未必是数学教师所期望的]
  2、展开
  (1)出示散乱的电视机、计算机、录音机和手机图
  (2)议一议:要把这些东西统计出来,你们认为必须先知道什么?
  (有哪些东西、有多少)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能很快看出这几种电器的多少?学生思考、商量(可以用划正字的方法记录、也可以在格子里涂色记录等等)
  (3)学生交流方案,师根据情况出示象形统计图。
  (出示统计表)二(1)班小红准备把上面的东西分类记录在统计表里;(出示统计图)小兰准备在格子里涂颜色记录,你们猜猜,她会怎么涂?(是几就涂几格。如果是1台,就从下往上涂1格,3台就涂3格)那我们先要在左边写上数,说明一格表示1台。
  这么多方法,你准备怎么记录?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各有几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小朋友帮忙,也可以找老师。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数量(填表、涂色等)
  (5)反馈整理数据的表示形式。评价唯度:正确、美观
  (6)看图填一填(电视机比电脑多3台,手机比录音机少2台,录音机比电视机少3台)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孩子在入学前,已有在成年人指导下分类的经验,例如,父母鼓励孩子帮忙归类蔬菜,并指出“这些放在冰箱里,这些放到架子上”。这些非正式的经验有助于儿童发展对“归在一起的东西”的理解。通过谈论什么同什么归在一起,儿童形成了用于描述特征、分类的重要词汇,并发展了根据标准分组的非正式概念。为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议一议,要把这些散乱的东西统计出来,必须先知道什么,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能很快看出这几种电器的多少,促使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对散乱的电视机、电脑、手机、录音机进行归类整理,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从中发现电视机、电脑、手机和录音机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克服一对一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看统计图、表填一填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思考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涂色感知条形统计图中,先不标上数据,让学生大胆地猜测怎么涂,给学生留下自由的思考空间,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学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由于学生年级低,教师必须明确这一学段的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不任意拔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作适当的引导,以确保基本要求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设计应考虑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
  下个星期,二(1)要搞个活动。他们准备买一些水果,骆老师调查了一些同学,每人说出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调查结果骆老师已经装在这个信封里。现在我们四个人一组把调查结果表示出来,贴的图要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什么什么水果的人最多。(2)成果展示
  从这些统计图中,能一眼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最多?相互评价,发现同一种水果应该排在一起,排队要排直,应该一一对应,比多少时,应该起点对齐。
  (3)交流评价
  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能一眼看出喜欢吃草莓的人最多,你还能发现什么?(如共调查了20名同学,喜欢吃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吃西瓜的人数最少,买草莓和桃子更好些……)
  如果请你帮我们班去买水果,你准备买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些?理由是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最喜欢吃的水果”统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贴图,完成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材料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推断,交流评价中体会统计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你还能发现什么是一个发散性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多提问题,这对于理解统计的意义很有好处。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贴图指导]
  4、小结
  (1)板书课题:统计]
  (2)反思: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点拨: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可以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还知道了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分类记录。小朋友可以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很多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小结在一节课中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方法。这不仅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可能说不到点子上、说不完整,而剥夺学生的权利。因此,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主体性的发展。]
  5、综合训练
  (1)学生独立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你能不能把这份四月份天气情况表也记录在统计表和统计图里呢?这里每一格代表几天?(2天)如果6天就涂6格,请试一试。
  (2)反馈交流统计表及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这个月晴天最多,雨天最少;晴天比雨天多8天等)你们猜猜,明年四月的某一天,很可能是什么样的天气?是什么天气的可能性最小?(很可能是晴天,是雨天的可能性最小)
  [这一情景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多观察,选取有意义的事例,通过对原始数据调查、收集进行归类整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相关的问题,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情趣,并自然渗透统计教学思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打下基础。]
  二、设计理念
  1、重新认识统计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统计教学,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是技能目标,学生是否学会制作统计表、统计图,忽视统计观念的培养。我们说统计和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帮助人们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所以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为此,我们应该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重新认识统计教学的目标。综合四个方面,对这节课我制定了这样几个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初步认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完成相应的图表,使学生体验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目标)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统计的意义。(解决问题目标)
  数学思考目标: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突出体现在开始部分和第二部分具体到半抽象的过渡)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贯穿于整节课)
  解决问题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看图你能发现什么)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一部分、整理数据的表示形式可以用象形图、统计表、统计图),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馈评价、小结)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情感与态度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激励和尊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设想整个学习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3、体现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以往一提起数学学习,我们会自觉地把数学学习与做练习等同,这是一种误解。本课设计力求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4、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实际背景,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
  5、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大家知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应当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探索性、思考性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才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