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4篇】

时间:2024/3/3 11:33:00
 
平凡是福,不思进取是罪,堕落等于罪上加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4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篇1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情简介】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不信吗?大家看——
  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同桌互读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想急于和大家见面,看看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出示词语.
  a、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
  b.先指读,后开火车读。教师重点指导“略、磷、颠”的字音。
  c、板书多音字“撒”
  3、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课件出示:
  a、认真倾听给予评价。
  B、思考你从文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4、找生评价,同桌间试着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汇报交流:谁愿意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品读文本,体会情感
  好了,从同学的交流中老师看得出你们还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语言,刚刚谁读懂了白云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第二节
  师: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
  a、理解“准是”(一定)你发现过吗?
  b、课件出示(白云高飘——晴天)
  c、谁愿意带着对这种现象的肯定把这一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2、学习第三节
  师: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出示蚂蚁搬家画面),蚂蚁搬家表示什么?(快下雨了)
  a、看着这幅画面,你能仿照上一小节,试着说出第三小节的内容吗?(找生说)
  b、打开书,找生读第三小节(评价:看来同学也可以成为小诗人了)
  c、这节中那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搬家)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
  d、带着肯定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学习第四小节
  出示蝌蚪游动的画面
  a、你觉得水中的蝌蚪像什么?
  B、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找生读)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D、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小节
  师:大自然不仅把语言写在了水里,也留在了蓝天。
  a、出示大雁南飞画面,师:你读懂什么?
  b、看看他们像什么?
  c、仿照第四小节试说第五小节
  d、生齐读第五小节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来到
  大雁南飞——秋来到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海啸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ā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
  次第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
  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
  (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1~5||6~10||11~12
  B、1~3||4~5||6~10||11~12C1||2~5||6~10||11~12D1~2||3~5||6~10||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
  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