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

时间:2024/3/3 11:33:00
 
趁年青,趁梦想还在,想去的地方,现在就去。想做的事情,现在就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1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14课《草船借箭》。我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一、分析教材和学生;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五、说板书设计。
  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1、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草船借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四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以上是分析的教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课前通过各种媒介,对“草船借箭”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我们学校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学生对四大名著比较熟悉。这样我摸清了学生的现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识天文)。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知人心)。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14、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2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
  (6)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
  难点: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说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采用“启发式”、“导读法”和“实物演示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
  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十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神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及了。”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
  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
  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出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使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
  四、说板书设计
  造箭草船借箭交箭
  神机妙算
  大雾漫天懂天文
  不敢出兵知人心
  驶回南岸
  顺风顺水晓地理
  妒忌(因)叹服(果)
  五、说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所以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再根据本课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生将开始接触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改编自《三国演义》,这个片段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学习本课,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语言是现代文,对于学生初步接触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了解故事情节。
  2.拓展阅读法
  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三国演义》以及作者罗贯中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三国演义》。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指导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来自《三国演义》,提起这本书,你最先想到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妒 忌 曹 督 委 鲁 遮 寨 擂 呐 插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示易错:“曹、督、鲁”下边部分不要多写一横或少写一横。
  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2.理解题目,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关注“借”的前因后果。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
  4.读第2-5自然段,讨论交流周瑜的真正目的、诸葛亮不拆穿的原因。
  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了借箭的起因,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默读第6-10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说出理由。
  1.知天时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鲁肃与诸葛亮的反应、心情。
  “第一天,不见……请到船里。”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懂地利。算准借箭的距离、懂得两面受箭保持平衡、算准顺风顺水而回。
  3.识人心。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算准时机。
  4.字句斟酌,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做事想要成功,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算准了天时,地理条件也对他有利,又看准了人心,这样的神机妙算,怎么会不成功呢!
  三、总结对比,扩展文本
  1.速度全文,说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精通天文地理,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3.用四字词语形容故事中的人物。
  4.课件展示赞美诸葛亮的诗,学生自由说说关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故事。出示真实历史,培养辩证思维。
  5.读读阅读链接,体会白话文字的不同。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接触的才干。
  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经过→神机妙算:天时、地利、人心
  结果→周瑜长叹

  小学语文说课稿:《草船借箭》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能力的培养)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
  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因为在上节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有的同学说:我觉的这个句子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时,我给他投去了赞许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位同学信心十足的说:“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而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碰巧遇上大雾天气呢?我请同学们结合上文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观的渗透。诸葛亮不是神,不是能掐会算,而是凭着对事物的观察,进行推理预测。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其实是价值观的培养。我让同学们试着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这几句话,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的,其意境是读出来的,学生能在读中悟情,悟义,悟理,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当同学们说到“诸葛亮把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教师及时充当质疑者,以谦逊的口气说:“诸葛亮怎么敢这样呢?他不担心曹操向他进攻吗?他应该有自己的原因吧?”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诸葛亮到底算得准不准呢?此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江边看看(播放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然后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同学们通过看画面,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他们已经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此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说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当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全过程时,周瑜以后还会妒忌诸葛亮吗?那周瑜以后又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意是进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发挥“导”的功能,学生想象出周瑜会变得如何如何好,结果违背了历史,老师此时稍加引导,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六、说效果
  总之,我以本课篇教材为例,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阅读中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当然,我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