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6篇】

时间:2024/3/3 11:33:00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草原教案集合【6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理念:
  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教具:草原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
  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三、整体感知:
  “风格即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颊(jia)摩挲(suo)处境(chu)
  3、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
  “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四、探究本文:
  1、自由谈: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共同点都写出了草原壮阔雄浑的美。不同点《静》景物描写少了,以叙述、议论为主,内容和写法都比较单纯、集中,用笔凝练干脆,主要写感受,给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辽阔苍茫感,侧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单一感。原野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层层递进,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
  (此文的感受独特而深邃,
  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一》
  其文思有着“三重楼台”的意境,因而经得起反复阅读,耐人寻味。惊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对比手法。
  3、讨论回答: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1)学生从文中找出四种和草原进行对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园林、大海。
  (2)师补充: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苍茫”。
  (3)忆读,找出课内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筏子》、《黄生借书说》等。
  (4)讨论《静》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么?
  明确:人背负的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5、作者对草原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那么他对草原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在草原上生于斯长于斯,草原是它们的故乡。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5、引申讨论:作者情感的源头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明确:(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头是对草原的无比热爱,其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由于作者是沉稳的,不喜张扬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静默”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喧闹”的。
  五、师生共写共赏:
  以《静默草原》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

  草原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背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识字卡片、有关草原的风光片或图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草原的录像,激趣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指导读课题,读出喜爱之情。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字音。 2、拼读会认字,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内检查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
  4、教师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1)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枣红马、百灵鸟、忘记、因为、这里、最鲜艳、壮、不管”。
  (2)开展拼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语接龙朗读,看哪一组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质疑:哪个词不懂?理解“壮”:在文中找一找带有这个字的句子读一读,(这里的牛儿最壮)学生自己说一说“壮”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
  (4)自己小声读文,看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请老师和同学帮助。
  5、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标画自然段。(四)朗读感悟。 1、分小组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喜欢草原?
  2、指名回答,老师贴图。(枣红马、百灵鸟、小作者) 3、学习“百”。(1)这个字怎样记?(白加一横)(2)教师板书,学生注意观察占格。(3)学生们练习书写,注意把第一笔横写长点儿。
  4、学习课文内容。 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草原?读文找答案。
  5、自己读文,找答案。谁找到了就告诉大家,自愿选择汇报。(学生说哪部分内容,教师就和学生共同学习哪一小节)
  6、学习第一小节。(1)师生配合读文。(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为什么马儿喜欢草原?”
  (3)出示练习:草儿( )牛儿( )羊儿( )(4)指导朗读“最鲜、最壮、最欢”。读出草原的美丽和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7、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百灵鸟为什么喜欢大草原?
  (1)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请读出来。
  (2)指导朗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喜爱之情?请你试一试,读一读。
  8、学习第三小节 作者为什么喜欢大草原?可以结合前边所学习的内容说一说,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总结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你喜欢草原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口语交际练习。(根据学生情况任选其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家乡或祖国)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1、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乡,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开课导入(二)背诵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复习“什、抓、把、地”的读音。
  2、观察“朋、什、抓、挂、打、把、地”这几个会字的结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
  3、记忆字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先自己记一记,然后小组交流记字方法,最后集体反馈(以旧带新)。
  4、练习巩固字形
  (1)看偏旁组字组词。
  (2)给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月—( ) 十—( ) 巴—( ) 也—( )
  5、指导书写,注意把字写匀称。
  (1)指导“朋”字的占格,左右相同。
  (2)观察其余几个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都是左窄右宽) 请学生注意:在书写时右边部分占了左半格一点。
  (3)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再自己写,注意把字写端正,写漂亮。

  草原教案 篇3
    课题:《牧歌》
  课型: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和谐的声音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小黄鹂鸟》,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歌优美抒情的情绪和音乐形象。2、能认真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教学重点1、学唱歌曲《小黄鹂鸟》2、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及其音乐特点。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小黄鹂鸟》教学准备电子琴 磁带 奖品 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欣赏〈牧歌〉1、导入(1)同学们,我们来唱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吧(2)你们猜猜,我们今天要走近哪个民族?对,蒙古族2、欣赏(1) 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乐曲,边听边自由想象草原上的情景,并请注意听这首合唱曲跟原来听的有什么不一样?(2) 从歌声中你感受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把想象中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听听(3)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象看到:清晨,太阳从草原的`那边冉冉升起,淡淡的薄雾覆盖着草原,真是美极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歌没有乐器伴奏的哦,这就是无伴奏合唱(4) 再听一遍,请你们随着音乐唱一唱三、歌曲学习1、导入 一群黄鹂鸟也在草原上玩耍呢,你们听2、初听全歌3、随乐唱词4、分组轮唱四、课后小结
  第三课 草原上教学时量:2-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森吉得玛》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2.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3.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4.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重点: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教学难点:1.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2.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准备电子琴 磁带 奖品 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听赏〈森吉德玛〉1、初听全曲(1)你看到了什么?(2)轻轻哼唱音乐主题试着标出速度 2、再听(1)这首乐曲速度上有什么变化?(2)速度变了,情绪呢?三、歌曲学习1、导入同学们,蒙古族的人民喜欢跳筷子舞,我们来学学吧2、学跳筷子舞现在,我们手上都拿着一把筷子,你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手中的筷子能击中身体的哪些部位吗?学习基本动作(错步、击筷子、击肩、击腿等)3、我们合着音乐来跳一跳吧4、学唱歌曲《大雁湖》5、边唱歌边跳舞四、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蒙古族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豆油赛马的项目呢,瞧,有三匹马过来了
  第一匹:x xx| x xx | xx xx | xx xx
||  第二匹:x x xx | x x xx| x x xx |x x xx
||  第三匹: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为什么第二匹和第三匹跑得快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小圆点在帮忙呢,(学习附点八分音符)
  五、学习《可爱的羊群》(1)初听全曲小牧民在唱歌,你们听(2)读谱(划拍唱曲)(3)唱词(4)用不同的速度演唱《可爱的羊群》
  六、小结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小伙伴帮助你。
  2、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 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 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 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 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