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以为,要成诗,无非两条路,一曰清白仙境,一曰烟火人间。自古以来,诗人已将那万世自洁身、不受流俗侵的自然风物的清白境写尽,相比之下,街市这个散发着烟火气的迷人地,却往往被忽略。
街市如诗,自古已然。
一串串红灯笼悬挂在微微弯翘的房檐上,一阵阵吆喝南腔北调、五花八门,不远处的河水还未入眠,轻轻地载着一只木船,船夫正急着卸下新鲜的货物。一个酒馆刚刚打烊,浑身沾满肉米香的店小二弓了一天腰,終于能直起身来,匆匆赶回家歇息;街边几个大汉饮酒正酣、满面通红,一边划拳,一边不忘高喊自己的忠心赤胆;小街的尽头一个骑毛驴的身影逐渐清晰,那是一个书生,胸前挂着酒壶,口中咿咿呀呀,整个身子都摇摇晃晃,一半是颠簸,一半是清酒悲歌,问那朝廷:何时识我?何以报国?
这是宋朝的夜市,或许也有唐时的影子。从盛唐气象到大宋挽歌,街市愈发繁华,然而这繁华却恰到好处,从不吵醒人们心中的宁静。我一直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让这街市繁华而不喧闹,红火而不灼人?
这力量,或许是街市亘古的诗魂吧。不然怎会有《东京梦华录》中令人心驰神往的角门,怎会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盛景,怎会有街边青楼上破新橙的纤手,怎会有在街角矗立千年也道不尽相思的明月楼?
这豪气,这缠绵,这相思,这片片诗心,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穿越千年,从未衰减。
街市如诗,直到今天也是。
两旁是人来人往的高楼大厦,中间是一条小街,小街上空弥漫着香浓的白烟,白烟下的一双手飞速移动,那手因长年劳动变得红肿,让人感觉这双手大概很笨拙,铁板上热气腾腾的美食却静默而有力地反驳了这个猜测。一听客人念叨爱吃香菜,她又往碗里加了一大勺香菜,笑着端给客人。她笑得开阔,笑得温热,让我想起儿时奶奶也是这样,往我的碗里添了一勺又一勺,还觉得不够多。
再往前走,果香扑鼻而来,新鲜的果子对城市似乎还很陌生,不肯褪去身上泥土的气息,正如它们的主人,穿着一身粗布衣服,操着一口方言,用期盼的眼神望着来往的行人。 你问,果子甜不甜,他赶忙拿起一个洗好的果子,切下最红的一块,“尝尝,保你好吃!”甘美的浆汁由口入心,让人不禁遐想:这果子,或许是范成大吟赏过的那株果藤的后代;留连戏蝶,想必也曾在这果子的花前翩翩起舞!
提着一袋水果,左转,就来到了街市中相对安静的衣饰店。试穿一件衣服,老板娘必定会赞叹不已,甚至连头发丝也要夸一夸。她眼中闪着光芒——别把这光芒看作对金钱的渴望,那分明是对生活的希望,是发自内心的友善。再拿起一件红裙子——多美的裙子,任何一个女孩穿上它,一定都像公主一般漂亮。然而,她的神色却顿时变得窘急,支吾着说那是最后一件红裙子,是过年回家给女儿的礼物。她抬起头,好像还有话要说,最终还是沉默着把红裙收了起来。
远方的姑娘,你的妈妈虽然不能经常在你身边,但她为了你在他乡辛苦地奋斗着。古时候,孟郊的妈妈为他缝制远行的衣服,缝了一遍又一遍;而今天,你的妈妈为你留下珍贵的礼物,她一定也摩挲了一遍又一遍,想象着你穿上它时红彤彤的笑颜……那笑颜,曾入她的梦,千遍万遍。
所以,当内心烦闷、精神空虚时,走上街市吧,那里有人间烟火独有的温热。这温热会充盈你的内心,甚至可能煮出两行泪水——别惊慌,那不是伤痛,而是儿时除夕夜放烟花般的欣喜,和亲眼见到世上还有许多可以相拥取暖的人时的感动。
不能立即拥抱远在家乡的外婆,那就尝尝小吃店奶奶的手艺吧;不能经常和父亲聊天,那就和果摊的大叔聊上片刻吧;不能回到小时候,那就给街边追逐玩耍的孩子买几根冰糖葫芦吧……
你瞧——
诗生于情,情生于人间烟火;
烟火长存于街市,街市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