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时间:2024/3/3 11:33:00
 
记住你的价值,它不因你的外观的不雅而贬值,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在上课时我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着、组织者和合作者。对于厘米这两个字,大部分同学都有所耳闻,所以在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再加以规范指导即可。
  在认识厘米之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并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这里我用了1厘米的小棒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感受,进而了解几厘米的具体长。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量和画,在这两部分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好奇心极强的低年级学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探究的兴趣,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实践应用也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注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牵着孩子走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反而适当放手可以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但是,在这节课里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规范性和严谨性,尺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达时应加上刻度二字,作为数学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多加注意;另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仍需多加强。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2
    认识厘米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还要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这些任务和目标来开展。这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毛线、直尺等学习用具以及上课开始前的一些准备,这节课的课前准备还是做得非常充分的,90%以上的同学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也做得非常成功,教学开始,老师今天想请大家帮个忙,可以吗?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很快就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然后同学们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操作,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了本节课《认识厘米》的学习。新知的教学,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然后通过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常用厘米作单位,并讲述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因此1厘米可以写成1cm,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尺子比划比划,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让学生通过比划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通过找一找尺子上其它的一厘米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3
    这个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说教学反思这个活动,我觉得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动。前面的老师都说得很精彩,当大家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时,我的头脑里就在努力地搜寻以前的教学情景,我到底说哪课的反思。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级时,教“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这堂课,给我的印象挺深,现在我就对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断来进行反思。
  这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堂课是先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然后体验1厘米有多长,再是教学测量的方法。
  教学测量的方法时,我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让学生估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学生就有很多答案:什么10厘米、9厘米、8厘米。(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接着我就说:要知道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我们只有通过测量才能知道,老师在测量这张纸条时,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测量的?一会儿老师要找同学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我就开始测量了,边测量时我就边说: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将物体平放在桌子上,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清楚,老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现在我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厘米,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然后请一名学生上来看一下这张纸条的长度。
  接着我再提问了:谁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就说了:在测量时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还有学生说:要把物体放平后再测量。然后我多请几名同学来说。这样可以使新知学生掌握得更牢固些。
  随后,让学生拿出我事先为他们准备的一张纸条,也先让学生估一估长多少厘米,然后再请他们用刚学到的测量本领来测量一下。学生刚动手测量,我就听到有一个学生带着哭腔大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过的,上面没有”0“刻度,是从”3“开始的,我测量不了。
  听到后,我顿了顿又问: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帮助他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马上有学生就非常大方地说:用我的尺子量。我又接着说,他的尺子没有了”0“刻度,还能量,大家来动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样量?(学生发表了很多看法)随后我就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将尺子的”3“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再从”3“刻度往后数大格,物体占了几大格,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同样可以将尺子的”6“刻度”2“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来测量,这是另外一种测量方法。然后再做后面的练习2。测量蝗虫跳的有多远时是将尺子的7厘米对准一端,再数蝗虫跳了几大格。
  这节课我在备课时并没有注意备练习题,所以只备了一种测量方法,就是将尺子的”0“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当学生带着哭腔告诉我他的尺子没有”0“刻度时,我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让学生讨论一下该怎样帮助他,作为缓兵之计,我抓紧时间翻阅课本,发现测量蝗虫跳远的距离的练习题,于是我想到了这种测量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再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测量方法,那个拿旧尺子的同学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纸条的长度了,他不再因为自己是用旧尺子而自卑了,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触。让我体会到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深挖教材,备好课
  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备好课,备全课,包括练习题。在这课的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用书上虽然都没有提到第二种测量方法,但是练习题里却有这样的练习,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应该只备教科书和老师用书,应该把教材中的练习题也认真仔细地研究一番。要不是因为那位同学拿一把旧的尺子,上面没有”0“刻度,那么在这节课中,我就可能只教给学生一种测量的方法。因此,我应该感谢那位同学。同时,我也想提醒我们所有老师,不要认为咱们对教材已经很熟悉了,上课前一定要备好课。
  二、 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说他的尺子是旧的,上面没有”0“刻度时,我们 有些老师可能就会训斥学生说:谁让你拿旧尺子,你如果买上新尺子,不就有”0“刻度了吗?这样,我们可能不但发现不了另外一种测量方法,也会使那位拿旧尺子的同学更加自卑,学习兴趣低落,甚至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要一昧地对学生批评呵斥。这是我对这个教学片断所想到的一些反思,说得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
  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
  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
  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反思:认识尺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的观察和阅读完成,少了一些老师教的痕迹,多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除了cm两个字母学生不认识,其余内容一气呵成。]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图)小明是怎样知道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我安排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较准确的。]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反思:通过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对厘米这一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米尺的由来”这一小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反思:这首儿歌既让学生巩固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测量方法理解。同时还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让学生放松身心,活跃气氛。]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再学儿歌促理解,最后让学生动手测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认识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学生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在这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总结的机会,教给他们及时梳理所学内容的方法。]
  四、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师:下面福娃宝宝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看谁反应最快?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是什么?
  生:奥运会!
  师:今天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师:每块奖牌后面都藏着一道题,如果你能把题做对,就能取得
  一枚奖牌,现在你想挑战哪枚奖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高兴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非常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反思:这位学生听完这道题目的第一反应想到买一把新尺子,虽然他没有回答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答案,但却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这种方法,而是让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生:可以从2开始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情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始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高兴的对我们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画面)刚才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反思:学生只有个别的想到了以“2”为起点的测量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小棒长度,这说明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这种测量方法及其中的道理,如果此时能及时地用数大格的方法进行验证,会更有说服力。]
  2、夺银牌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可爱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 )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始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该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才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祝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行了判断对错,对意见
  一致的没有再强调说明理由,感到有一种不明朗的感觉。如果把题目要求改为“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为什么?”更合适一些。]
  3、夺铜牌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拃是( )厘米。
  生:18厘米。
  师:继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 )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才估计的很接近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秘密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才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这道题通过了解估计手掌的长度,引出学生熟悉的一些身体上的长度,它们就像一把把小尺子,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学生估计测量周围的物体的长度。]
  五、课外研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尺子,其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比如:卷尺、软尺,课下就请你调查: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尺子?每种尺子有什么用途?
  [反思: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5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6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常伴身边的尺如此熟悉
  学生对尺并不陌生,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和尺子成了朋友,生活经验也告诉他们,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尺量。学生不太会像书上的例题一样用手、用铅笔盒、用铅笔等东西去量。所以教学时我没有这样呈现尺,而是借用别人的想法,先出示两条线段,复习线段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让学生想到可以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进而引出“尺是量长度的工具”。我觉得直接导入新课更贴近学生的已有基础。将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作为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构建起探究新知识的“支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把数学研究的兴趣延伸,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学生不仅在头脑里建构了厘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厘米就是1大格,3厘米就是3大格等等……
  二、这尺又该怎么用
  记得有一次讲座听过这样一个看似笑话的真实事情,六年级的学生量不出考卷的长度,说是尺太短了。所以教学量物体时,特别是铅笔盒的长度,我拿了学生身边的一把三角尺,说:“尺太短了,我量不出来。”有个学生很天真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很长,拿我的量。”我顺势问:“老师就想拿这把三角尺量,能量出铅笔盒的长度吗?帮老师想想办法。”学生马上议论开来,就有学生提出“先量到这把三角尺的最大长度,用手按住记住量到哪儿在继续量。”我补充了学生的发言,为了更清楚知道量到哪儿可以用铅笔做个记号。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大多数孩子的尺都是20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长是24厘米,必须分开量。量完几次后,我又让学生说了说求出长度的方法(将每次量得的长度相加)。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教学画一定长度的线段,我让学生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在巡视学生画的过程中,看见一位学生无从下手,是因为他的尺只剩一半了,是从16开始的。我先让他自己想想办法,后来又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尺子没有0刻度怎么办?怎样画出5厘米的线段呢?学生又想到了解决方法。
  学生利用这把熟悉而又陌生的尺建立起了厘米的表象,又解决了在实际操作中的遇到的麻烦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7
    今天上了《认识厘米》这节课,因为是公开课,思考了很多,思考这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来呈现。早晨上完课之后,又思考了很多,因为下午要与大家交流。回顾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正是一次次公开课、比赛课的磨砺,让我对数学课堂有了一步步更深刻的认识,也在这其中不断的成长。
  我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把握好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带着和学生一起探讨,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交流。注重兼顾差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讨论中。是一节很实在的课。
  2、重视“操作活动”在“图形与几何”模块教学时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切入话题,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
  3、重视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语言完整性的指导。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细致表达自己的观点,适时通过追问、澄清、启发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一年级后期孩子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的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很多时候的提问并没有扣住核心问题。这是我的一大软肋。这也是课堂时间把握不准的重要原因。
  2、全面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应当非常准确,各个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当非常准确,我在尽量让自己做的完美,很多时候适得其反。今天又忘记写课题了。
  三、两点思考和一点请求
  1、进一步加强对课标20xx版的研读,进一步深刻把握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及其关系,做到课堂上时时刻刻心中有目标,紧紧围绕目标。
  2、在平常的课堂上训练自己的能力,尽量当公开课一样上。
  3、请求各位领导、同事给予我诚恳的建议和指导。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来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知道,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8
    《认识厘米》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设计时,我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猜谜语导入新课,新颖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体扁又长,平时文具盒里装。老师让我画直线,赶快请它来帮忙。”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同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如:没有讲清楚什么物体的哪条边长多少。
  2、在教学1厘米时,知识强调了从0刻度到1刻度,这样的1大格就是1厘米,没有再让学生找一找,尺上还有没有其他的1厘米,造成了学生的定势思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而从1刻度到2刻度就不是1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9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二)抓住联系,认识“厘米”和”米”。 (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0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1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 厘米 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 、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 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 、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 厘米 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 厘米 ,并且知道从0 刻度到1 刻度之间就是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 厘米?从0 到2 之间是多少?2 厘米里有几个1 厘米?0 到5 之间是几厘米?0 到10 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 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 、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 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 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 、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 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 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 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 、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 、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 厘米里有2 个1 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 厘米 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认识 米 。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 厘米 学习 米 。
  1 、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 张10 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 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 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 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 米 。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 米=100 厘米的结论。
  2 、认识1 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1 米有多高,建立1 米 的实际观念。
  3 、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 三) 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 ,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级单位, 厘米 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 米 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 厘米 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数学书厚1 米。”“篮球场长30 厘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 米和1 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 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 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 厘米、1 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2
    我刚刚上过《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 使学生建立起“1 厘米”的 长度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 在讲授新课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让孩子带着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去思考,在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直观领会得新知。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看一看、读一读、比一比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一)直观感知,认识1厘米。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 、 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 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1 厘米”,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的长度。
  2、读一读 。在孩子们互相指过1厘米以后,读一读: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 、比一比。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宽度指的是哪部分?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
  4、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 1 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三 ) 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 1 厘米”、“几厘米”之后,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生用尺子测量长度的:1、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拃?说一说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长度,让同桌验证。通过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贯穿自主高效的教学原则。贯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学习的能力。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 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
  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
  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
  生3:1厘米有多长?
  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
  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
  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 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5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教学反思《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