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精品】《陈情表》教案【三篇】

时间:2024/3/3 11:33:00
 
山高路遥不足惧,最怕贪图安逸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品】《陈情表》教案【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陈情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陈情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至于成立
  3)、通假字
  闵—悯蓐—褥零丁—伶仃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 李对晋陈情
  察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催臣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译第三段;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臣之辛苦听臣微志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作业:1、练习册题
  2、背诵课文

  《陈情表》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 完成《创新方案》练习
  2、 背诵第一段
  3、 预习第二、三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背诵第三段
  7、作业:
  背诵二、三段,准备默写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创新方案》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