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

时间:2024/3/3 11:33:00
 
我没有靠山,自己就是山!我没有天下,自己打天下!我没有资本,自己赚资本!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你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华】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xx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xx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分组布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 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 教师小结。
  4.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 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 学生讨论。
  d. 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他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绿线格和田字格中的15个生字,写好田字格中的5个左右结构的字。
  3、初步感受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的幻灯片,14个生字的卡片,音乐伴奏带。
  一、设疑导入
  1、逐一出示课文题目上的两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正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蚂蚁蝈蝈
  2、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你们见过蚂蚁和蝈蝈吗?谁愿意谈一谈?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蚂蚁和蝈蝈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告诉小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昆虫
  3、设疑。教师指着两幅图画问:蚂蚁和蝈蝈都是非常好玩的昆虫,为什么会这样呢?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开课即让学生观察图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同时也顺应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产生疑问,产生急于读书的愿望。②理解就是使新事物和已有经验建立联系。阅读也是这样。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蚂蚁和蝈蝈,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渗透要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来写的思想。③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让学生观察蚂蚁和蝈蝈名字的共同特点,知道他们都是昆虫,所以都有一个虫字旁,即学习了昆虫这个名词,又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不认识的字划下来,读读拼音;②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两遍。
  2、同桌交流划住的生字,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3、同桌互读课文,看是否有读错的字音。读错的当即指出,读对了再往下读。
  4、强化认读生字。可采用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出示生字的方法指名认读15个生字,不认识的字要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所在的句子,反复读,并让学生交流记住该字的方法。
  5、全班交流:课文讲的是什么?
  【①一年级学生进入第二学期,已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阅读能力,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学生在自学生字的过程中,识字能力才会提高。让学生划住生字,交流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是教给他们学习生字的方法,形成习惯,受益无穷。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讲的是什么,这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从一年级就要培养。所以让学生谈主要内容,要求不可太高。】
  三、再读课文
  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注意四点:①纠正读错的字音;②指导读破的句子;③指导学生读文章要看标点符号;④读完每段后要想一想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各段应注意的具体问题有:
  第一段:①粮食的食读轻声;②有的……有的……句子中间有逗号读时应有停顿。
  第三段:①起来都读轻声;②第二句较长,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哪儿停顿好。
  【①指名读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耳朵一定要灵,指导后要伴有足够时间的练习;②段意的概括要求不可太高,答案强求一致。】
  四、学写生字
  1、指导书写。①出示米字旁让学生认,并出示米字让学生观察和米字旁的不同。教师范写米字旁。②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五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③教师指名交流汗的两横、呼的一竖的笔画变化,必要时可做范写。
  2、学生独立试写,写完后一定要和田字格中的相比较,然后重写。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要在黑板上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