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人生读书笔记

时间:2024/3/3 11:33:00
 
有些路,走下去,会很苦很累,但是不走,会后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人生读书笔记1
    最近阅读了一本书《苦才是人生》,这本书是由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索达吉堪布所著。作者在序言中写到这样一句话:“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索达吉堪布—藏地伟大的佛学上师,被誉为“当代玄奘”。他在《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有高峰就会有低谷,磕磕绊绊也是寻常之事。苦难,它是障碍,是难关;却也是机遇,是挑战,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谓一念起则万法生,当你把苦难当成修行,当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验,则会有很多解决痛苦的不同方式,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大师书中这样写道:“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抱怨工作环境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把所有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归根于工作岗位的不好,却较少扪心自问:我的心境怎么啦?堪布上师告诉我们,与其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因为,这比什么都管用!人生在世,要学会调心,要学会知足常乐,多点阿Q精神。
  作为收费行业的我们,总是会受到各式各样的刁难以及委屈,司机的刁蛮、胡搅蛮缠,以及对收费政策的不理解,对我们的不尊重所产生的各种侮辱行为。这种种都是让我们不停烦恼与抱怨的话题。面对这种工作上的“苦难”,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如何去面对这种种委屈和刁难。记得,以前有位同事,无论碰到怎么样的恶劣的司机都不会去发脾气,我们就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了句另我至今难忘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他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这就是面对“苦难”,所给出的不同态度——有的人始终保持心境的平和,微笑面对,而有的人却因为他人的过失,产生委屈、愤怒或者失望的各种负面情绪。而你这态度的一些微不同往往决定了最后,你是打败苦难还是被苦难所打败。比较欣赏书中那位国王梦中的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种种得失荣辱,用不着放在心上,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
  苦与乐,一切皆由心造。宠辱不惊,笑看成败,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寻味的道理,我们要慢慢去学习去品味。

  人生读书笔记2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鹅,一对毛眼眼望哥哥……”
  渺远的陕北黄土地上,一曲跌宕悠长的信天游翩然入耳,女孩清澈而嘹亮的歌声撞入心田,秋波动人的双眼正凝然远望着那个身影,清纯而幸福的涟漪在眸间流转。纸页摩挲间,这个美丽的画面跃入脑海,竟不知觉间令我沉醉。然而,当我终于忆及这书名“人生”之时,又不禁愕然于这淳朴民谣中营造的甜蜜,浪漫与天真的氛围,与这两个沉重而实在的字眼所产生的鲜明对比。最终,一本书读完,我才恍然明了,其实这故事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对比与矛盾,实不负这平凡却深涩难料的“人生”二字。
  读这本书时,总不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一介凡人被那时代暗流所裹挟的命运。我为高加林被顶替职务回到农村而感到难过,却又为他在巧珍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霾而感到温暖,为他在爱情的矛盾中艰难抉择而感到担忧,最后又为他理想破灭重返土地的结局而唏嘘感叹。我曾为此陷入到一个下午的怅然若失之中,仿佛目睹了一个志存高远,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挣扎,却最终被无情地打败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我惋惜,惋惜于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颗粒无收,无处控诉命运的不公;惋惜于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被过早地挫灭了锐气,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我惋惜,惋惜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勇敢的人与社会大潮进行博弈,却往往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有时,回想起书中的高加林那一段在起伏与波折中奋力挣脱既定命运的光阴年岁,我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高加林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他本应同父辈们一样安分地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书本带来的知识却又偏偏在这个落后而蒙蔽的世界中播撒下了些许光的种子,为这个封闭而灰茫的阶级划开一条逃离的细缝。他开始有所希望,有所追求,他想要蜕变,去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他为此奋斗二十余载,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迈进着,多年的付出凝结促成了他胜任的民办教师一职。怎奈,有些现实终究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拥有学识,但他却深受身为一个农民的限制,即使他被如此不公地顶替下岗,他能做的却仅仅只有忍气吞声,甘于命运嘲弄般的摆布。高加林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直到他最后一条远走高飞至新疆的去路也被堵死,仅存的希望火苗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
  终于,在现实的催迫和理想的诱惑下,他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背弃了心中的正直,怀着侥幸心理踏上了通往上一级社会的唯一跳板。最后,在享尽了漫长人生中短短数月的巅峰之后,他从最高处重重摔回了现实,宣布了他与命运无数次艰难较量的结果——被困在原点,一败涂地。纵观高加林这一生的种种经历与结果,我的脑海中便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若使最终的失败已成定局,那么这付出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想必路遥写《人生》时,一定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隔多年,路遥对待这个问题的想法已无从深究,但当我重新合上这本书时,我想我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概括书中高加林的命运,那必定是一个“惨”字。高加林确实是惨,他只因自己比村里的其他人多了一些知识与开阔的眼界,多了一份理想与追求,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鼻青脸肿。然而,难道这些在与命运的拼搏中留下的累累伤痕,仅仅是为了去渲染一种无谓的悲惨,实则毫无价值吗?也许,最后的最后,高加林已再无机会去完成他的夙愿,但当他独守一方黄土,回首往事之时,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青春曾点燃过的理想的火苗,他的内心曾涌动过的激荡的热血,他的生命曾谱写出的昂扬的战歌,会将他与那些毕生俯首于黄土地的人们从精神上区分开来。这便是有所行动与无所作为的区别,这便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能问心无愧的区别。读后感·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走过一遭,是不是应有些铮铮铁骨,去勇敢地同命运一搏,去追寻真正的理想呢?不论结果如何,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曾经在世界的某处留下汗水与眼泪的痕迹,那至少也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而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在人生纬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历练,是一块个人历史的里程碑。
  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使自己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能力。《人生》一书展示了这种社会缩影下的进步的朴素表现,即使书中的高加林失败了,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在时代大潮中奋进着,他们的躁动与野心,才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距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结束已相距多年。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即使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加林的故事也必将一次次地上演。毕竟能真正实现人生层面上的理想的人、真正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总归是少数,而那些剩余的大多数,要么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要么一蹶不振,泯然众人。这或许就是路遥想要着力表现的、不局限于时代的、残酷却真实的人生。
  读毕此书,高加林的人生暂且告一段落,而我也终究要面对独属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朴实而平凡的悲,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与激励:既已知天地人的局限,就不如放手一搏,带着理想与冲劲踏上旅途,只求不负韶华,无愧本心地走向归路。人生如此,不过一次仗剑闯江湖的快意与豪情,以豁达的襟怀去容纳世间百态的风风雨雨,何必计较命运的得失,更何必为此而悲戚忧愁呢?或许这就是笑对人生最潇洒的姿态,是行走一世最无悔的结局。

  人生读书笔记3
    路遥笔下的《人生》从里到外都透露出一股子沉重味,仿佛是对人生的拷问,来引发我们对自身的探讨。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才是值得?
  《人生》讲述了高加林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故事。小说戏剧性的将他推到了人生巅峰,又无情的将他拉到起跑线,那过于真实的感觉,似乎那一代的人都能感同身受。他就这样处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中,走上了戏剧化的人生。
  高加林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在当代享乐主义的摧残下,我们已经离那种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精神越来越远了。繁荣的都市,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发展已经慢慢的湮没了我们的雄心与壮志,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自娱自乐渐渐成了我们的看家本领。所以《人生》的出版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给许多处在人生分叉口的人给予启迪。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平等的看待每一项职业,它都在为这座城做出贡献,就像高加林,他并不逼视农民,但是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当农民,所以他拼命的读书,就是不想一辈子成为这土地的主人。对于自己所热衷的事情,就不遗余力的去做,要不然你可能就只是眼前的你,科技的附庸品。
  《人生》有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两条爱情线,给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在这两段爱情中,也让我对高加林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我很敬佩高加林身上的那种无畏精神,但是他抛弃了善良纯洁的巧珍,让人觉得十分的可气,就像你疼爱许久的宠物,有一天他跟着其他的宠物跑走,而你只能在人海中祝福,她能遇见跟你一样疼爱它的主人。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是纯粹的,但又充满了困难的。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乡村漂亮姑娘,而高加林是一位在城市待过的知识分子,这让他们自身就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加林是教师的时候,巧珍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加林回到农村,她才敢于表露心扉,她的感情在一定程度是抹平了高加林跌落的悲痛,她陪同他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所以他们可以算是患难情侣。巧珍帮加林将烧饼卖出去,为他想好所有的说辞,既避免了尴尬,又保留了加林的自尊,她对加林的爱是纯粹而真实的。但他们之间由充满了磨难,他们之间隔着知识阶级的鸿沟,在加林面前,巧珍总是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而看低自己。他们之间还有家庭的反对,巧珍的父亲看不上这个被遣回的穷小子,还用现代化的恋爱方式,毁了自己女儿的清白。最后因为巧珍的固执而放弃了阻拦,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了种种磨难才走到一起。
  黄亚萍的出现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提前爆发了。高加林因为他叔叔的原因到城里当了通讯员,很快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知名人士”,也让黄亚萍对他的爱重新燃烧了起来,抛开一切,对他展开了猛烈的追求。高加林随着眼界的开阔与心境的提升,也渐渐发现了黄亚萍的见识广阔,能给自己精神上带来许多惊奇的地方。所以当巧珍来看望他与他说家中老母猪下了几只的仔,今年庄稼收成怎么样时,彻底的击垮了高加林心里的防线。他明白如果他与黄亚萍在一起,他的精神与物质上都会得到很大的满足,而巧珍,他心里是喜欢的,但又不愿自己的以后是与这样一个平庸的农民渡过,每天都是些生活琐事。于是他决定在精神上选择黄亚萍,如粪坨般地将“金子般”的巧珍抛弃了。
  《人生》当中教会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那些前人慢慢品尝的痛与爱,都在触发我们身上每一个器官,让我们去体会如何追求我们所热爱的事物,如何懂得取舍。正如书中所说:“人生的路虽然很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处在人生的开始阶段,此后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我们之后的生活。如果你不想像看《人生》这般惋惜,就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让他人也来惋惜你。

  人生读书笔记4
    20xx年看过《向前一步》之后,很久没有看过关于女性力量的书籍,偶然看到了《人生由我》。翻开看来,平平凡凡的文字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梅耶马斯克的一生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每每看到她坚定的眼神和善意的微笑,就觉得生活还是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和可能。
  我们都不是别人人生的主角,只是努力向别人学习。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可以复制,领悟精神就好。
  自传都带有一定的夸张和修饰的主角光环,试着用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不盲从,不自大。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其实,我们很多想做的事情,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人做过了。但是,我们依旧很特别,因为我们当下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
  人生由你自己。
  Just make a plan.
  读书笔记:
  1 P9我不知道其他女性花多少时间来自我怀疑,但我几乎每天早上从起床就开始了。
  2 P10对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看见你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3 P11真相是:人们只会关注你最好的部分。所以,尽管自信吧。
  她的故事,就像奥勒留在《沉思录》里写的那样:“生活的艺术更像是摔跤,而不像是跳舞。”
  孩子会离家,爱人会分手,工作会退休,但志同道合的密友长留。真正的朋友未必能与你抱团取暖,但必然能让你肃然起敬。
  4 P12她说:“我希望。当我亲爱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他们能够比我经历更少由挣扎带来的苦痛,拥有更多幸免于难的欣喜。”
  5 P13我们的家训是:冒险而审慎地生活。
  而且我深知,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那就可以放手一搏!
  你不必把人生中的每一次改变都精确到细节,大可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再着手解决。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只需要计划好第一步。
  6 P4只要拥有健康的饮食,保持微笑,拥有积极、快乐和自信的人生态度,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7 P12请你吸取我的教训,行动得越早,痛苦越小。
  8 P18我的建议是:善待他人,学会倾听,时刻保持乐观,并避免谈论你的悲惨故事。只要你能表现出自信、对他人的尊重和好奇心,再加上笑容,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人。
  我们需要向前看,并且学会取悦自己。
  9 P21我走得更加自信,站得更加笔直,我朝着每个人微笑,脚步里充满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10 P26我们要做的是:追求改变,无惧犯错,反复调整,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为止。
  11 P38无精打采的姿态只会让你看起来悲伤和恐慌,而当你开始昂首阔步时,你会显得既坚强又自信。
  12 P53走自己的路,不必总是遵循别人对你的期望。
  13 P58我的确学到了一点:舒适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活得很好。
  此外,我学到的是:你永远可以削减开支,不要负债,也不用羡慕其他生活奢侈的人,你只需要尽你所能好好生活,并且对成功充满期待。
  14 P71这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强悍——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我,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想我顶多算坚强而已,尽管我也经常会感受不到自己的坚强。
  15 P81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多么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你要知道,一切终将过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果你生活在对另一个人的.恐慌或畏惧中,你必须制订一个计划来摆脱这个人。如果你发现这段关系只会给你带来痛苦,你必须尽你所能尽快逃离。我花了好长时间做无谓的等待,等待那个人改变,或者那段糟糕的关系改变。但最后我发现,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
  16 P90我希望你知道:我每一天都在为了健康而努力,这一切并不容易。
  我并不是一个天生苗条的人,只有每天坚持督促自己才能保持身材。我一直在坚持做饮食计划,同时确保身边只有健康食品。
  17 P99我希望他们能够做到独立、善良、诚实、体贴、礼貌,努力工作,多做好事。
  18 P100你们现在看到我的生活有多么轻松,我那时的奋斗史就有多么艰难。
  19 P106当金博尔跟我说,无论他的选择是什么,他感觉我永远都在支持他的时候,我真的非常高兴。
  20 P108作为父母,你可以教你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你无法替他们决定他们未来想做的事情。
  21 P113有时候,接受帮助就是最好的计划。
  22 P114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人取得成功。助人者人恒助之,令人惊喜的是,有时候我也会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不过,请记住,帮助别人的目的不是获得回报,你这么做只应该是因为你喜欢,而且这样也可以让其他人做得更好。
  23 P135而且,在我七十一岁的当下,这份收入已经变得非常优渥。或许我可以把这一切称为幸运,但是你得知道,为了这项事业,我已经努力了五十年。直到现在,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我都仍然在努力地维持我的健康和身材。这不是幸运,一切都是努力的结果。
  有句谚语说:“二十一岁意味着再世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工作越努力,运气就越容易找到你。
  24 P138但是如果他们并没有说“no”,你就必须继续尝试,直到你得到那个“yes”为止。
  25 P144我记得一位九十岁的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担心的事情中的百分之九十五永远不会发生。”
  26 P149 总结一下我学到的一课:不要一直沉溺于打击之中。如果你感到失望,那就换个方向。
  27 P150衰老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会经历许多次打击,你也会穿过看似无尽的黑暗。最后,你会恢复得越来越快。
  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尽可能保持积极乐观。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你应该努力比我更快地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养条狗也许是个好主意。
  28 P169对于学习新技术来说,你永远不会太迟。
  29 P176和真正的好友待在一起是一种安慰,你会感觉像在家里一样,可以完完全全放松,做真正的自己。
  30 P177我母亲过去常说:“如果你和他在一起时比你一个人时更不开心,那你应该离开。但如果你和他在一起时比你一个人时更快乐,那么你应该继续保持这段关系。”
  31 P184其实,饥饿才是进食的唯一正当理由。
  32 P185请记住,饮食健康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不是为了别人。
  33 P187锻炼、意志力、警惕性和毅力是自我控制的关键,这些因素让我在每晚睡前都感觉更好。请记住在社交活动中保持饮食健康的那种良好的感觉,并以此不断鞭策自己。
  不要在白天连续六个小时不吃任何东西,这样只会让你感到更加饥饿。
  34 P188选择健康食物,少食多餐,等有饥饿感的时候再吃——这些小窍门都是良好饮食计划的基础。
  35 P200真正的营养师的收费其实便宜得多,因为他们仅仅想卖给你健康而已。他们会帮助你建立对健康饮食的信心,并控制你的饮食习惯。
  36 P205最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什么食物会触发你的暴吃神经。
  避开“触发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减肥,这还与失望或痛苦的情绪有关。它会影响你的心情,而我们每个人都不想不开心。
  37 P220我们赶紧逃跑了。我问:“他们这样怨天尤人,是年龄增长的原因吗?”
  我母亲说;“不,他们从年轻时就这样了。”
  所以,如果你喜欢怨天尤人,那么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尝试改变,否则当你变老的时候,你也只能继续在怨怼中度过余生。
  38 P222如果说你能从我这里学到什么,那就是:不要害怕衰老,要和那些不惧变老的朋友在一起。你可以和所有年龄段的朋友玩得开心,他们喜欢你,因为你迷人、有趣、聪明、自信,也许还有时尚(在你心里)。倾听他人,善待他人,不管你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有多大。
  39 P226无论是健康、事业,还是生活,世上没有一步到位的解决办法。你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保持乐观,真诚待人。对了,你还要有足够的常识和制订计划的能力。

  人生读书笔记5
    作者是伦敦商学院的教授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心理学家,所以本书也是从这两个大方向叙述的,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罗胖的20xx跨年演讲
  好了,进入正题。
  自己会活到多少岁?
  以前从未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别人问我对自己有什么规划的时候,我就会说。30岁之前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使劲干20年,积累够资金,50岁退休,去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不工作。
  这是把自己的人生默认为三阶段人生,在我们的父辈,甚至周围的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这是一生必然也是仅有的三个阶段,青年学习,中年工作,老年退休。只要过好这三个阶段,人生的任务基本上圆满完成。
  按照书中的观点,1993年出生的我有50%的几率活到95岁,如果套用三阶段的人生模式,我发现我想要工作20年50岁退休的话,这难度基本上要逆天,除非我可以一不小心发财。
  粗略的算一笔帐,退休后45年最基本的生活费50w,也就是工作时间每年要存2.5W,一个月存20xx元。还没考虑上健康营养交际的费用,加上这个每个月保底要存3000元,才能维持最基本的老年生活。回到工作的20年,自己的生活支出,房贷,交际费用,父母赡养费用,健康费用,子女赡养费用等,保守都在200W以上。
  能维持自己工作期间的支出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在一个很平稳上升的工作岗位的话,谈何为自己退休生活存下一笔钱呢?更不用说高质量的退休生活了,而这正是我向往的。
  我很庆幸自己出生的国家在中国,一个家庭的经济联系是很紧密的,退休之后的生活的经济来源可以是子女,只需要平衡好工作这段时间的支出和收入就好了。可是认真的想一想,这样的老年生活主动权没有握在自己的手里,怎样过上一个幸福的退休生活呢?而且又不像父母那一代,讲的是对子女无条件的奉献,我们这一代人更想要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冲突。
  看来,三阶段人生也不在试用于自己人生规划了,要过上像书上的说的过上吉米的四阶段甚至简的五阶段生活,才可以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重新尝试着按着年龄这一条线去设想自己的生活,30岁之前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20年,挣够了维持接下来25年生活的有形资产,我的子女开始上大学,经济开始独立,房贷也已经还完,经济压力一下子降下来了,手头上存有一些资金。
  而这长达20年的工作已经耗光了我的活力资产,我的健康,我的朋友都所剩不多了,所以我决定辞去这长达20年的工作,重新把活力资产经营起来。
  我开始运动、出去交际,出门旅游,同时也开始学习,以保证我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在这过程中,我重新结交了一些朋友,我的身体也慢慢健康起来了,也根据我多年工作经验帮助到一些的年轻人。
  到我55岁的那一年,我的有形资产用的差不多了,我想要重新进入工作领域,一位我曾经帮助过的年轻人看到了我20年的工作经验,聘我到他公司做管理,薪水待遇还不错,我工作到70岁积累了足够接下来25年的费用,孙子孙女也出生了,开始真正的退休生活。
  或者,在我55岁那年,我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开公司,开始了更有挑战的生活,重新投入高强度的工作。
  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生活轨迹来度过一生,至少不会太差。那么要过上这样的长寿人生我需要怎么做呢?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
  1、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无形资产。
  包括可以帮助自己在工作中更有成效并获得成功生产资产,如知识和关系;关乎精神和身体的健康与福祉的活力资产,如友谊和健康;有助于提高转型成功率和减少不确定性的转型资产,如接触不同网络的能力。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特别是健康,它是每个长寿人生最大的变数。
  2、意识到自己有被这时代淘汰的风险。
  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代人跨不过去的坎,肯定会带来新的行业和就业形势,如何在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文中给了两种方向,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技能的方向,第二种方向与人际交往和情景适应有关。不管人工智能怎么发展,人的温度感是机器学不来的,或许可以让自己更有温度。
  3、金融知识和财务知识很重要。
  要去学习一些理财相关的知识,给自己很可能到来的长寿人生做更加健全的财务规划,规避风险。
  4、终生学习将成为常态。
  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增长自身的技能和观念,才能在这个光速发展的时代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把一些休闲时间腾出来,进行学习再创造。
  5、建立多样的稳定关系。
  首先是稳定的自我,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清楚,时代多变自己又易变,日常迷茫;在来是稳定的亲密关系,人的本性之一是需要被看见,亲密关系会让你的负能量更容易消化;稳定的小团体,多角度长期而稳定的交流可看到更多的东西。

  人生读书笔记6
    零碎的写作,总是能将人的思想打开缺口,我现在越来越明白,时间的本质就是改变。
  ——题记
  就在下午快要晚上的时候,我读完了路遥的又一本书《人生》。掩卷后久久不能平息。我感觉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可《人生》嘛,哪有那么完美。
  故事写的是黄土高坡平平常常的生活,普普通通的家庭。路遥啊,你总是能以不同的视角描述生活,也太轻易的决定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只是让读者怎么办?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夏末四点的太阳在西边的天上挂着,直接照射的地方还是很热,我听着一首张晏铭的《前男友前女友》。满脑子都是“生活啊生活”。对路遥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人该有多么的闲暇才能观察到这么多的生活真相,短短一支笔,勾画了很多人生。
  故事主要围绕着高加林展开,一个贫苦山沟里的穷人家的孩子。生活和他开了个很大的玩笑。文中有两个字“捉弄”,可真是到位。前几章的时候,对于加林是一种同情,后来就有了点愤怒甚至是憎恨。在文中,生活才是永远的大佬,而在路遥笔下,生活才是永远的主角。包括《平凡的世界》。
  故事梗概:
  贫苦人家的孩子加林没考上大学,回乡村当了民办教师。
  1好景不长。
  村支书家的儿子也没考上,自然而然把加林顶替了。这时候的加林渴望着展翅飞翔,现实却让他当了社员,每天下地劳动。就在这时,村里面最漂亮最善良的财主家的女儿巧珍向他表露了爱意,两人的爱情一触即发。
  2好景不长。
  被村里人发现后,财主自然不乐意,表现了极大的反对,可没办法两孩子愿意。就在僵持无进展的时候,加林在外当官的叔父回到了地方当官,手下人自然而然把加林安排到了县里上班。忘了说,巧珍是个好女子,是十里八村都找不到的好女子,只是没念过书。
  3愤怒的起点。
  到了县城的加林慢慢忘记了村里的那一套生活准则,也慢慢忘记了,不对,不能说忘记,只能说是他鉴于当前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未来的前途抛弃了巧珍,那个像金子一样的姑娘。他和之前高中的同学黄亚萍好了。
  4好景不长。
  他去市里进修的时候,被黄亚萍前任男友的妈妈举报是走后门当官,自然而然的撤销了他的户口和工作,而这时候的他还在市里进修,什么也不知道。巧珍也因为伤心过度,在村里找了个勤快善良的人嫁了,在农村,只要勤快善良就能找到好媳妇。加林回到县里知道了一切,一路走回了村,村人在村口迎接他,没有说太多的话语,但他能感到真诚的祝福和安慰。最后以村里老光棍德顺老汉的话结尾。
  这个故事和哪里的故事有点像呢?
  书摘:
  “加林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灰溜溜的回到村里以后,巧珍高兴的几乎发了病。”
  “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他觉得他想了很多问题,又觉得他什么也没想。”
  “他认为他们是单纯的,也往往是单调的。”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他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他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任何人只要刚从喧哗如水的大城市再回到这样僻静的山区县城,都会有这种印象。”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是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如果要让我推荐一本书,我还会选《平凡的世界》,短篇小说似乎不过瘾。路遥的文章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对于读者理解人物带入人物有着很好的作用,而黄土高原特有的景物描写,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能不能准确的感知。
  读他的书,有种在村头听故事的感觉,而且不会怀疑。

  人生读书笔记7
    书架上不知何时已经有了这本书,那就看吧,打开后,觉得似曾相识。看罢一章后,已确定自己看过,翻微读笔记记录,没有记录。
  努力的回忆,终于想起来,在大学图书馆借的书,那本书的封皮是很破烂的,但是始终想不起来故事的情节。看完此书后,又一次感叹不已,这么曲折的故事,还真是难为我的记忆力了。起起伏伏,人生充满了不定数,幸福来得太突然,走的时候也让你毫无防备。
  在工作中,生活中,爱情中,高加林起起伏伏的人生,从痛苦到幸福,周而复始。最后还是回到原点上,这一切感觉摸不着头脑,其实一切都是情有可原,但又透漏着无可奈何。从故事的开始,高加林就因上层干部的欺压而丢失工作,他不甘当一个农民,他痛苦着,但是他的痛苦在刘巧珍那里得到了释然,有那么一个可人儿喜欢着他,为他排忧解难,可见上天是公平的。命运之神还是很眷顾高加林的,伴随着他叔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连带着他沾了光,让他暂时摆脱了农民的身份。人一走上光辉灿烂的道路,就会忘掉以前的自己,忘了自己怎么走到那一步的,如果根基不稳,不久的将来就会倒塌。何况高加林那么不情愿的高调的恋爱,终究还是毁了他,又回到了农民身份,这时的他连当初他看不上的巧珍也结了婚。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人生,就是这么神奇,同时又充满了无奈。看似充满了不公平的遭遇,但是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后,它又很公平,不偏不倚,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人生读书笔记8
    ☆ [美]海伦.杜卡斯 巴纳希.霍夫曼 编选.李宏昀译.爱因斯坦谈人生[M].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本书作者海伦.杜卡斯曾担任爱因斯坦的秘书,爱因斯坦去世后一直是爱因斯坦档案的保管者。霍夫曼博士曾是爱因斯坦的合作者,并曾同杜卡斯女士合写过爱因斯坦的权威传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本书给读者展示了伟人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伟大的人。
  *“我名气越大,人就越笨。”5(感悟:名利是精神负担,为名利所羁绊就会让人迷失方向,阻塞思维。)
  *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他在年方十六时写了一篇题为《我对未来的计划》的作文,内容如下:11-12
  快乐的人满足于现状,不大为未来考虑。而另一方面,年轻人总喜欢大胆地畅想未来。对一个严肃认真的年轻人来说,尽可能准确地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如果我有幸通过考试,我将到苏黎世的联邦工艺学院学习。在那里我将用四年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然科学这些分支的教授,我喜爱的是其中理论性的部分。
  握制订这样的计划,理由如下:首先,我个人擅长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不善于幻想和实践。再者,我的心愿也促使我作出上述选择。这很自然:人总是喜欢做他擅长的事情。此外,科学工作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也让我颇感称心。
  * 1927年3月,爱因斯坦反对把他的讲课稿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他向编辑强调:“我不赞成发表这些内容,因为课程的原创性不够。人的对自己严格要求。应当尽可能地把不重要的东西全都删去,不然就不要指望别人来阅读自己的作品。”21
  * 爱因斯坦毫不介意那些关于他的无耻的谣言和胡诌,他说:“时间是个筛子,重要的东西多半都会漏过网眼落入遗忘的深渊;而被时间挑剩下的,往往仍是些陈词滥调罢了。”“只要涉及我,即便是小声嘀咕都会变成嘹亮的军号。”22
  * 爱因斯坦强调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寒伧的,他说:“在大自然面前——以及在学生面前,以为理论物理学家是多么的寒伧!”26(感悟:爱因斯坦反对孤立的探索个人的生活意义,而要置于整个人类的生活目的去努力。同时,也不要孤立的探索整个社会或作为整个的个人有何目的或意义,而要思考作为整体的自然界有何目的或意义。)
  * 爱因斯坦在回答一位大学生关于“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长信时说道:“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个问题合理而且重要。我个人认为,答案是这样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大家的欲望和需要,并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29-30
  * 爱因斯坦回答一位年轻人关于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冲突的来信时说道:“我得坦率地说,就那些决定孩子们人生方向的重大决策而言,我不赞同父母施加影响。这种事应该由孩子自己说了算。不过,当你想要作出你父母并不赞成的抉择时,你得扪心自问:我的内心深处是否已经足够独立,使得我能够在违反父母意愿的同时不丧失内在的均衡宁静?如果你对此没有把握,那么我不鼓励你采取下一步行动。以上就是你作出选择的唯一依据。”31
  * 在关于经验和理论的关系上,爱因斯坦强调:“没有经验作基础,我们掌握不了真理。然而,当我们探索得愈深入,理论愈包罗万象,决定理论的所必需的经验知识就会愈来愈少。”33他还认为,理论才能“击中事物内核”,因此,“物理学家不能满足于遵循现象、单纯从现象来思考问题;他必须运用推理,探究事物的深层形式。”33
  * 爱因斯坦认为,对“美好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自古有之,而这炽热的愿望“只有在对世界万物的爱和理解中”才可能实现。他在给邻居家的女儿的纪念册上写道:“啊,年轻人,你们可知道,人类并不是从你们这一代才开始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你们可知道,历代先辈们都同你们有着一样的渴望——然而总是有种种困扰仇恨令他们纷纷碰壁?你们可知道,只有在对世间万物的爱和理解中,这般炽热的愿望才可能实现?无论男女老幼、飞禽走兽、树木花草还是日月星辰,在爱和理解中,让它们的欢乐成为你的欢乐,它们的痛楚成为你的痛楚。睁开眼睛,敞开心扉,伸出双手;不要像祖先们那样,贪婪地沉溺于历史的毒酒中。让整个大地都成为你的祖国吧,这样你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福祉流布四方。”
  34(感悟: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赤子之心苍天可见!)
  * 爱因斯坦坦诚自己有着宗教情感,但他也认为很难相信“凭借祈祷、凭借向超自然的上帝表达愿望就能影响事物。”他相信:“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有自然规律决定,人类行为也是如此。”他的宗教情怀与一般人所笃信的宗教大不相同,他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上的,“任何一位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深信,有那么种精神显现在宇宙规律中——它远远超越了人的精神,面对它,能力有限的我们应当谦卑敬畏。”37
  爱因斯坦给孩子们的圣诞贺卡中写道:“请学会从别人的幸福快乐中感受自己的幸福,而不要通过同类相残的无聊冲突来获得幸福!只要你们心中能够容下这一线天良,你们生活的重负就会变轻松,起码会变得容易忍受;你们就能耐心而无畏地找到生活之路,把欢声笑语带到四面八方。”38
  爱因斯坦深信艺术发展与科学成就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他说:“当世界不再是我们个人欲求的对象,当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欣赏、追问、探究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与科学的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组织描绘所见所闻,那么我们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印象所假借的形式没法用理智来知觉却能被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从事的便是艺术。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对超越个人利害与意志之物的热爱与献身。”43
  爱因斯坦强调“宗教情感”,但超越了“神”和“上帝”的束缚,他说:“我不相信个体能够永生。我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自己的事,无需什么超越于人类之上的权威。”45“用逻辑把握深奥错综的关系,这种体验也能造就宗教情感,但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不同。它是对物质宇宙所表现出的系统结构的敬畏。我们不会因此而塑造出一个人形的神,会向我们提要求、会对我们这些个体生命感兴趣。在这种宗教情绪中,没有意志,没有目标,没有必须,有的仅仅是存在。正因为如此,像我们这样的人才会认为伦理道德是纯属人间的事,尽管它对人类来说最为重要。”83-84
  “我不信仰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未否认过这一点,我一向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宗教性的东西,那就是对迄今科学所能揭示世界结构的无限敬畏。”51
  爱因斯坦认为:“肉体和灵魂并不是不同的两件事物,它们只是接受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罢了。”44因此,他反对神秘主义,强调“脱离肉体的灵魂概念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47
  “智慧并非来自学历,而来自终身不懈的探寻追求。”
  “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要深入探索,那么这项工作就是艰难的。”53(感悟:让人感受轻松的工作,实际上停留在表面现象,是肤浅的工作。)
  爱因斯坦认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可能产生于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它只能产生于对人、对客观事物的爱和献身。”54(感悟:客观责任难以真正激发人内心的冲动,而主观责任激发内心的源动力。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大爱的基础上!)
  爱因斯坦说:“上了年纪的人,倘若能够为年轻一代的奋发有为感到欢乐,那么他自己也能重新焕发活力。”61(感悟:作为老师,学生的上进心和活力也会激发老师们的上进心和活力。)
  爱因斯坦说:“和摇摆与恐惧和希望之间的年轻人相比,年长的人距离永恒更近。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更能体验那种最纯粹的真与美。” 61(感悟:只有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人,最求“最纯粹的真与美”,才能成为“挣脱枷锁的自由人”。)
  德国有句谚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鞋丈量。” 爱因斯坦评价说:“这句话的要点,当然是说,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即以己之心度人之腹。”64(感悟:每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和解读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去衡量的,很少有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误会和偏见的根源所在。)
  爱因斯坦寄语年轻人:“千万别把学习视为义务。学习是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使你们能够领略精神领域中美的解放力量;它不仅足以自娱,而且能使你们将来为之工作的社会受益。”67(感悟:怎样看待学习?古人有“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的分野,今人有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之分。不要把学习视为获取财富和名利的手段,而要把学习视为使人精神解放和情感充盈的途径,因此学习是人追求自由的内在需求。)
  爱因斯坦说:“科学研究真是绝妙的工作,前提是人无须靠他维持生计。用来谋生的工作,应该是自己有充分把握的那种。只有当我们无须对任何人负责的时候,科学事业才会妙趣横生。”67(感悟:人的创造力在什么时候才能迸发?心灵自由的时创造力才会喷薄而出。当然,创造性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奴役。另外,爱因斯坦认为谋生的工作未必与自己的爱好和事业完全对等,他自己提出狭义相对论时他是瑞士联邦专利局的职员,而他敬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以磨镜片卫生。)
  爱因斯坦说:“选择工作不能光看自己内心满意与否,还得看它是否被公认为有益于大众。不然的话,即使你要求得再微不足道,你也是寄生虫。”(感悟:从心理学讲。这是在强调社会性动机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人类,无论他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犹太教徒还是异教徒。”另一方面他也悲叹:“令人悲哀的是,以国民身份和文化传统为依据的划分依然在当代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72(感悟:对个体的尊重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尊重,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仅仅是叫“张三”或“李四”的具体的人,还是整个人类。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平等,其根源就在于身份文化造成的等级划分。)
  爱因斯坦说:“我无法想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或亲自审判自己创造的生物。我无法做这样的想象,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对机械因果律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我的宗教情感,只是对那无限高明的宇宙精神的欣赏、崇拜。我们这孱弱而稍纵即逝的理解力仅能把现实揭示出小小的一点,而宇宙精神就反应在这小小的一点上。伦理道德固然极其重要——但这仅是对我们而言,并非对上帝。”79
  爱因斯坦把自己描绘为唯理论的皈依者——数学简洁性(这就是他所说的“美”)的追随者,是在审美冲动的驱使下,去审视日常经验,然后喜出望外地发现和解释。
  爱因斯坦的科学灵感的主要源泉是他的宗教信念,即“对简洁、美和宇宙之崇高性的信念”。81
  爱因斯坦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交错纷纭,都可以通过简单的逻辑概念来理解、把握。”83
  爱因斯坦认为:“紧靠知识和技艺不足以让人类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道德标准的践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84
  怎样对待过去的伟人?爱因斯坦告诫道:“不要为多少世纪以来诞生在你们国土上的伟人而自鸣得意——这可不是你们的功劳。还是想想吧,你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又是如何遵循他们的教导的。”85(感悟: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中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这与爱因斯坦的想法是一致的,尊重伟人和英雄不是以其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遵循他们的教导。)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并不影响工作。这两者都是从同一个渴望之源汲取营养,而且它们给人的慰藉是互补的。”94这从爱因斯坦快演奏小提琴,热爱巴赫和莫扎特等18世纪音乐家的作品等兴趣可以得到印证。
  爱因斯坦认为,“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事业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师。”94
  爱因斯坦强调,“有些人生来就是孤独者,你懂的,因为你也是。”(感悟:享受和品味孤独,孤独不是坏事,能够平静地对待孤独反而说明其内心是十分强大的。)
  爱因斯坦说:“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由于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99“我越来越把厚道和博爱置于一切之上……所有这些被吹捧的技术进步——我们的所谓文明——就如同病态罪犯手中的利斧。”107(感悟:技术理性带来的弊端连科学家都忍不住了!)
  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人类来说,通向伟大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亲历苦难之路。”105
  爱因斯坦借鉴威廉.布什(Wilhel Busch)把节制定义为“节制,就是‘不做’各种事而得到的快乐”,他把宽容定义为:“宽容就是那些习惯、信念、品味异于自己者的品质、观点和行动作出友好的评价。”他还强调:“宽容并非对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漠不关心,理解和同情必须是题中应有之义……”108
  爱因斯坦强调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他说:“任何高尚伟大的成就,艺术也好,科学也罢,无不出自独立的人格。当文艺复兴是个人可以不受束缚地发展自己的时候,欧洲文化才从沉闷的停滞中取得最重要的突破性进展。”108
  关于国家和个体的关系,爱因斯坦认为:“为了确保个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国家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倘若国家变成主体、个人沦为唯命是从的工具,那么一切好的价值就沦丧殆尽。”108“只有当社会足够开明,个人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人类社会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就。”109
  爱因斯坦强调:“我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111
  爱因斯坦强调:“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实践中为道德而战。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存在本身都有赖于此。只有实践中的道德才能给生命以美丽和尊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道德成为活生生的动力,并使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道德不应该建立在神话或权威之上,否则,对于神话或权威之合法性的质疑,会令健全的判断及行为沦落无根。”115
  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思.冯.劳伦在爱因斯坦六十寿辰时给他写的贺卡中写道:“你站在自己的命运之上。”129
  一位因被人错认为是男孩的女孩给爱因斯坦写信诉苦,爱因斯坦回到说道:“我并不在意你是女孩,但关键是你自己不要在意。”135 (感悟:对于别人的非议、误会和偏见,不要苦恼和在意。《诗经》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的一生不可能被所有人完全理解和认同的。)
  莱奥.贝克是犹太学者领袖,与纳粹德国作坚决斗争,爱因斯坦十分认同他,赞美道:“你从不恐惧,也从无怨恨。这样的人才堪为我们效仿的楷模。身处由自己一手造就的苦难中的人类,能够从你身上获得安慰。”1954年3月17日,贝克在祝贺爱因斯坦75岁生日的贺信中说道:“在那些对道德存在与否的追问只能得到‘否’的回答的日子里,当人性概念都遭到深切质疑的时候,我有幸想起了你,顿时感到内心恢复了平静和力量。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站在我的心中对我说话。”141(感悟:一来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崇仰。另一方面可以认识到“知己”的价值和标准,即“你站在我心中对我说话”,这是知己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说:“好的和高尚的人往往孤独——而且必须如此——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自己的空气中自由呼吸。”143
  爱因斯坦十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说:“归根结底,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在道德。”158
  本书译者李宏昀认为,“今人热衷于求异,无意求是,这无疑造成了各种混乱。”157
  本书译者李宏昀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珍惜来自生命本身的思想收获,并尽最大的努力让这种感悟深入下去,他会因此越来越快乐,逐渐体验到发自生命深处的那种愉悦,这种愉悦是其他任何愉悦都无法替代的,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人生读书笔记9
    理想与现实之间,世人太容易花了眼。
  高加林,一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却困于农村的人情社会,空有抱负满腔,奈何始终无处施展。
  从未考上大学开始,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干得好好的人民教师,平白无故被书记的儿子顶替了,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食难下咽,坐立不安。
  他曾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成绩优异,见识广博,眼界开阔,喜欢读书看报,对天下局势,世界发展满怀热忱。
  所有人都觉得他与一般的农民不一样,他应该有美好的前途,做体面的工作,过优渥的生活,他也一直坚信着。
  总有一天我会走出大山,到更广阔的世界去闯荡,这本不是海市蜃楼的愿望,然而对于现在的他,一切都越来越远了。
  他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熙熙攘攘的喧嚣,灿烂绚丽的霓虹,功成名就的体面,此刻,都成了遥远的幻梦。
  只好躲进农活的壳,用近乎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那星星点点的怨恨与不甘。
  还好有巧珍,一个如水般温柔的女子,用她珍藏已久的炽热的爱恋,给了他如蒙大赦般的抚慰。
  在那个晚风微凉,月色朦胧的夜晚,她向他诉说了自己内心深深切切的爱,他本是折翅的天之骄子,却在巧珍面前再一次高大鲜活,原来这世上真的存在爱情这回事,原来还有一个女人,如此惦记着自己,将他视为神。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吻了她,从此沦陷在柔情中。
  然而他始终自卑,自己现在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而巧珍,却是村里有钱大户的女儿,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一边纠结,一边放肆。每天忙完农活之后,拉着巧珍的手,穿梭在夏夜的丛林,荷塘,爱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融化在眼前的甜蜜绵软中,短暂地忘记生活的窘迫,和那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约会,感到幸福,就是他现在的牵挂。
  可是这难得的温存,终究难长久,村里关于他和巧珍的谣言四起,在当时依然封建的道德观念里,男女之间的恋爱应当在结婚之后,如高加林和巧珍一般还未订婚便恋爱的时髦,是一种耻辱。
  于是巧珍挨打后被幽禁在家中,他们的约会被可畏的人言中断了。更大的危机,却发生在高加林从军的叔父回村子当官之后。
  曾经把高加林从教师的位子上拉下来的人,为了逢迎他位高权重的叔父,替高加林谋得了一个通讯员的职务。
  高加林不明就里,只是在一张纸上牵了个名,便又从地道的农民,变成了体面的通讯员。
  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只是官场浮沉的浮萍,如此轻易地获得,最终也会轻易地失去。
  到了县城,当农民时所受的屈辱瞬间一扫而光了,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正是他大战身手的欢乐场。他怀着满腔干劲,冒着大雨奔赴重灾区,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用他满腹的才华,写出了众人称赞的文章,从此在县城大放异彩。
  加上他英俊的外表,潇洒的身姿,以及丰富的才艺,很快便如鱼得水地成为了这个小县城里一颗耀眼的明星。
  地位一改变,旧情便死灰复燃,曾经言谈甚欢的女同学黄亚萍出现了,她一直爱慕着高加林,只因城乡差距而将情愫暗藏。
  如今加林在城里有了体面的工作,她也是播音员,两个人门当户对,没有什么能够束缚这份爱情了。
  除了张克南。他一直热烈地追求着亚萍,物质攻势,情感攻势,亚萍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在小县城里时遭排挤而感觉孤单,张克南的细心体贴,慢慢地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她的心扉,于是她接受了,成了张克南的女朋友。
  这种爱只是一个女人暂时的停靠,妥协的感动,一旦更为热烈的心动出现,它便经不起考验了。
  高加林也面临痛苦的抉择。黄亚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个理想的伴侣,两个人都富含青春的激情,向上的朝气,在一起可以谈论家国大事,可以风花雪月浪漫至死,何况她还有富足的物质背景,可以带他去领略更广阔的天地风光。
  而巧珍,是一个像水一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温柔女子,她很善良,很纯洁,可是她由于环境的局限,没有上过学,永远无法在精神上与他心有灵犀。
  上一次她来城里看他,高加林发现两人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她只会说一些农村的细碎琐事,家里的猪又长了几斤呀,隔壁家的谁谁谁又做了什么事啊。
  这些粗俗而无用的言语,让他感到烦躁,他无法想象这样话不投机的一辈子要怎么过下去。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共同话语,爱情要如何维系,就像《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我们说得来,为什么要离婚,因为我俩没话了。
  一生那么漫长,如果共枕而眠的人却同床异梦,她永远无法理解他的浪漫情怀,他的悲悯胸襟,他也无法忍受她的浅薄粗陋,她的默默无闻,那么原本就平淡的日子,岂不是更要因为嫌隙而枯燥透顶索然无味?
  他选择了黄亚萍,那个可以与他共话三国天下,助他青云直上的城里女子,她也克服了种种疑虑,与高加林走到了一起。
  事已至此,本该是才子佳人的圆满结局啊,然而现实,哪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爱情,又怎么可能永远如童话一般,诗情画意,浪漫至死?
  他得了红玫瑰,便开始怀念白玫瑰了。
  黄亚萍美丽大方,思想进步,与他在县城里公然出入电影院等场合,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心意契合的沟通也让他青春蓬勃。
  可是她太浪漫纤细了,时不时就耍大小姐脾气,每次都要他卑躬屈膝,放下所谓的男人的面子哄她,以前的巧珍可不会这样,在巧珍那里,凡事都是以高加林为中心的。
  为了考验他的真心,黄亚萍不管不顾地要求他在上班时间冒着风雨去寻一把不慎遗落的水果刀,当他一无所获地狼狈认错时,她却笑嘻嘻地拿出了那把小刀,说自己只是开玩笑。
  玩笑,简直无理取闹,他又开始想念巧珍了,一边怀念农村的纯朴,一边悔恨自己的负心。
  一切不都是这样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当他在农村时,拥有以他为中心的爱情,巧珍从来都是为他着想,不会说半个不字,他却心心念念着城市的光明前途与所谓的精神相通。
  当他拥有了体面的城市工作,也与黄亚萍开始了新的感情,然而他又开始怀念过去了。精神的乌托邦再绚丽宏大,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消磨。
  他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怀着无处施展的野心,以不甘为盾,鲜血淋漓地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永远都得不到心灵的满足。
  最理想的伴侣该是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结合体吧,一半温柔贤淑,一半浪漫风情,然而高加林,作为一个永远摇摆不定,永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中间人,又如何配得上这样完美的情人?
  最后东窗事发,高加林莫名其妙得来的通讯员职位没有了,他又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虽说一切都不是他的错,莫名其妙地从教师回归农民,又莫名其妙地从农民成为通讯员,最后莫名其妙地回到原点。他的命运与乡土中国的人情社会紧密相连,他只是不知情地沦为了权势进退的牺牲品而已。
  纷纷扰扰的人生,每个人都听过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短暂的几十年。
  要么将不甘化为动力,再努力一些,让实力更加匹配野心,要么回归土地,将傲气敛为平和,怡然自得地安于当下,选择,即是人生。
  原地挣扎抱怨不公没有用,犹豫不定进退两难没有用,心即是天地,放不下的永远在困扰,是非那么多,怎么做都有错,人情那么冷,如何行都惶恐,何必呢。
  既然欲望的瓶子永远无法满足,那又何妨将世俗之水尽数倾倒,留一方空空如也,多一份两袖清风。
  生活不易,且行且惜。

  人生读书笔记10
    莫泊桑在小说《一家人》里,塑造了小职员卡拉旺这么一个形象。虽然这篇小说没有他的《羊脂球》、《漂亮朋友》等等经典作品的名气大,但读过之后,卡拉旺这个形象在我心中,却留下了比羊脂球和杜洛华更为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说好听一点,叫“主任科员”。您看,就是那种有点虚名,但没有实权的职位。这个称呼让人眼熟,名片满天飞的时代,如果能沾点边,大概谁都忘不了给自己头衔后面加印一个括号:副科级;科级;处级等等,以显示自己应该得到但却没有获得的地位,期望因此从心理上获得些许被人尊重的满足。
  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奔走在单位和家庭之间,就像我们经常调侃老实人时的一句话:他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单位,要么就是正在家庭通往单位的路上(或者说小火车上)。他没有什么坏习惯,不会到处乱逛,虽然也免不了去一趟咖啡馆喝上一小杯什么的,但他没有什么风流韵事,也不会沉迷夜店,绝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在家庭生活和单位工作以外。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好男人的形象。
  他在一个岗位上干了三十年,始终没有得到升迁的机会,即便一个小小的副科长岗位偶然出现空缺,也立马被其他人给填补,不管上岗者是本单位人员还是其他单位空降部队,总之没他什么事。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老实人也受不了哇。他满腹牢骚,回家之后就愤愤不平的老婆唠叨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样对自己丈夫境遇感到不满的老婆,则一唱一和的与丈夫一起,滔滔不绝的控诉单位的薄情寡义。他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辛辛苦苦熬了这么多年,周围人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为什么怀才不遇的,总是我卡拉旺呢?
  尽管一肚子的不满意,但是在单位领导面前,卡拉旺却是提心吊胆,甚至战战兢兢,从来不敢说出半个“不”字。千算计万算计,唯恐有什么方面得罪了领导,唯恐自己有哪些言行表现出来让领导不满意。他在单位像一只温顺的羔羊,又像一个待罪的可怜虫。这一点正如《二十二条军规》里面的卡思卡特上校一般:“他记得他曾不断地给那些大人物留下了可怕的不可磨灭的印象,每想到这些他就伤心不已,可实际上,那些大人物几乎根本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活在世上。”
  他贪慕虚荣,在行将退休之际,单位为了抚慰类似卡拉旺这样不得志的老员工,象征性给他发了一个十字勋章。对于单位的糊弄,他却感到非常骄傲,把勋章天天挂在身上向人炫耀。为了把勋章更好的凸显出来,好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他改掉了多年胡乱穿衣的习惯,特意换上了一身黑礼服。浑身上下则一本正经,言谈举止也模仿有身份人的样子,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当看到别人身上戴着勋章,不管与他的勋章有没有区别,他嘴上不敢表示什么,但从内心里鄙视,愤愤不平:凭什么呀,你们哪一点比得上我卡拉旺了?
  在家庭里,他对妻子惟命是从。妻子是典型的那种自私自利的市井婆娘。除了对丈夫的无能表示不满,另外加些许同情之外,整天就是打鸡骂狗,无事生非。卡拉旺九十岁的老娘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老太太在自己的卧室中昏厥过去。卡拉旺不学无术的医生朋友认为老人已经死亡,没救了。听说老太太已经一命呜呼,妻子不光没有多少高兴,反而非常愤怒。为什么呢?她认为老太太没有为儿子早作安排,立下遗嘱,把遗产都分给他们,就这样撒手归西,简直太不负责任啦。一气之下,她逼迫卡拉旺先下手为强,在小姑子来奔丧之前,拿走她早就看中的老太太的一只五斗橱和一个镀金的座钟,这样在遗产分割的时候可以多赚一部分。卡拉旺虽然不甚情愿,却不敢违抗妻子的意志,只好费大力气,“吭哧吭哧”把东西从老太太的床前将东西搬走。
  有一点值得称道,卡拉旺是一个孝顺的男人,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得知自己母亲已经去世之后,他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哭成了个泪人。他感到自己的童年,过去所有母亲在世时候的生活都已经失去,从此他将开始的是生命的另一半:走向死亡。他大脑一片空白,过度的伤心导致他恍恍惚惚。医生朋友假装假模假式的表示关心,陪他出去散步。他踉踉跄跄,任由医生带领,自己却不知所之。医生累了,借故溜号之后,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才好,于是想到了自己常去的那家小咖啡馆里所熟悉的人,他认为可以当作朋友的人。可是,咖啡馆的老板,里面打牌的常客,这些平日关系看似很好的朋友,听到这个满怀希望,希望得到朋友同情和慰藉的卡拉旺宣布自己老母亲的噩耗之后,却根本没什么反映,顶多送给他一个“喔”字而已——朋友的痛苦又不是我的,死个老娘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所谓的朋友,只不过面熟而已。“朋友”?噫,又曾经给我带来过什么好处呢?
  可怜的卡拉旺,他本来以为自己辛辛苦苦,可以熬个一官半职;他本来以为忍辱负重,可以有一个安宁的家庭;他本来以为任劳任怨,可以得到大家的尊敬;他本来以为真心待人,可以得到他人的友谊。可是,在一个物质化的社会中,所谓进步、安宁、尊敬、友谊,都成了奢侈品,拥有这些,颇为不易。卡拉旺啊,你太天真,大错特错了。
  曾经有这样一部电影,叫做《卡拉是条狗》。因此把人叫做“卡拉”,似乎有骂人的嫌疑。但看过《一家人》之后,我不禁掩卷四顾: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卡拉,而且正活得很“旺”么?

  人生读书笔记11
    布里特-玛丽,一个离开清单就没法活的63岁老太,在她的大半生里都以牺牲自我、照顾他人为乐,只要自己被需要就会有满足感,觉得凡事有信念和爱就足够。可是生活最终教会了她,也教会了我们,只有这些远远不够,至少还要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勇气。
  从她离开出轨多年的丈夫肯特、踏进劳动就业办公室、开车驶向那个叫博格的小镇起,布里特-玛丽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重大的偏移。在被世人认为应该好好养老的年纪,离开缺乏激情和目标的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当一切压得人喘不过气时,改变现状的欲求会强烈到让人充满无限的勇气。
  没有了清单的日子,布里特-玛丽不再是沿着既定的路线、打卡式地像完成任务般过活,那种因条条框框带来的脆弱的确定性离她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意想不到的际遇,在博格小镇邂逅不同的人、收获一份份真挚的感情,最重要的是,一点点地将支离破碎的记忆和自己修补好,像从没受伤过一样地去爱,遵循自己的心声做选择。
  布里特-玛丽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比如到了一定的阶段自问应该怎样去生活,比如借助一些小物品当作自己与平凡日子抗衡的装备,比如因为害怕未知而自欺欺人,比如在孤单难耐的房间中自言自语,比如在清单上郑重其事地写下新一年的计划和目标……
  故事的最后,布里特-玛丽的生活不再被清单所劫持,她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前往巴黎的旅程。相信她如果有机会再次列一份清单,不会是关于柴米油盐的待办琐事,而会是关于那些想为自己实现的美好梦想。
  就像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所说:
  “每个人心中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清单里写着多么美好的事。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被叫做生活本身。”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实践心里的梦想清单,与年纪无关,永远都不算晚。
  布里特-玛丽做到了,我们也可以。

  人生读书笔记12
    简单的封面,一抹小小的圆日,一片几笔勾勒的滩地,仿佛就是对人生的素描,很长,看不到尽头,很苦,却又有阳光般的希望。书名也简洁,“人生”,引人深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更吸引人开卷去读人生。
  书中的情节宛如一部电影,有起有落,阅读时仿佛在脑海中同步播放着一帧帧人物的写照。人生的路很长,总有磕磕绊绊,正如第一章就起了一波:主人公高加林的职位被顶替,失去了学校的工作。人生终会发生邂逅,在他最低落时,村里姑娘刘巧珍出现在他的生命中,给予他陪伴与帮助,以及她的爱。人生波动却人心难测,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高加林并结识了自己的另一邂逅——城里姑娘黄亚萍,这位姑娘与新生活让高加林抛弃了村里深爱着他的刘巧珍与巧珍对他最真挚的爱。人生波动尚未平息,很快高加林被告发其进城,一瞬间,事业与爱情都灰飞烟灭,双双落空。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乡下,才发现内心深处真正的=挚爱是刘巧珍。人生总是有不如意,那时的巧珍早已嫁人,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高加林则永远地失去了这份爱。
  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不禁心酸,感叹人心难测未来事,谁又会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否会让如今的自己痛苦、失落与否呢?故事并没有结束,刘巧珍依旧帮助这个落魄的人儿,刘巧珍就像一股清泉,明亮、善良、美丽、纯真。正是她,让整部作品原本令人心酸的故事变得明亮,她,就是全书中真善美的化身。
  而高加林是既坚强又倔强的,他的人生也算一波三折,不禁令人叹息。每个人的人生中总会遇到美好的人,不论结局是否错过,他都在你心上留下了专属的一痕,对于高加林来说,刘巧珍就是那真正的一痕。
  可是人,也并非离开了谁也就再也生存不下去。高加林选择离开刘巧珍,而巧珍没有消极对待,而是尽早规划人生,成家立业。路是自己选择的,不管前方有多艰难,都要自己坚强地走完。而高加林面对这样的一份情,或许应不动摇,坚持走下去,结局或许就会因此而不同了。人生布满了苦难和波折,或许这些那些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狼狈,让我们憔悴,让我们甚至迷失自己,即使这样,更不应该选择逃避,只有面对,而且是善良、乐观地面对。
  整部作品就像电影那般,有相遇,有别离,有真情,有错失,也有悔恨,就像人生那般波折。不论人生是哪般曲折,请不要忘记最初的真善美。读《人生》,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人生读书笔记13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清单人生》
  在我还没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某某事了;年纪大了,学不了某某东西了;年纪大了,已经没办法再做出改变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说法,仿佛一个人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结论,仿佛一个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仿佛一句“年纪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长人生里的种种不安、躁动和困惑。
  我们常以为,随着年纪变大,许许多多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一句常见鸡汤说,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确,大部分情况下,生活确实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动变好的,而是因为人有了想要变好的强烈愿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做出了推动生活变好的选择和行动。
  基于以上想法和心情,我拿起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话: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的朋友在旁边看到,嘲笑起来,她觉得这种话太鸡汤了,她一点也不喜欢。我也不喜欢鸡汤,但是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发自内心的相信,只要努力、勇敢和坚持,我的生活都可以重新开始,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的遥远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拿起这本书的当下。
  布里特-玛丽,本书的女主人公,在故事读了还不到三个章节的时候,就让我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这位主角的形象鲜明和极端到有点夸张:清单达人、清洁狂魔、循规蹈矩、死板固执、情商感人、对话终结者……你可能会觉得真实的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人却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把他的梦当成了自己的梦,把他的人生视作她自己的人生。”
  故事从布里特-玛丽离开丈夫开始。多年“为家庭工作”的她,开始到劳动就业办公室寻找一份工作。找工作的目的,只是担心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工作的话,自己哪天死在家里也没有人发现。而死在家里,尸体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影响到邻居,“这样不好”。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向死而生,
  布里特-玛丽没有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前,她为丈夫和家庭而生。在结婚之前,她为了照顾父母而生。在姐姐因车祸死去之前,她为了姐姐而生。她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布里特-玛丽从小就是一个站在姐姐身后背景里的孩子,性格没有姐姐开朗,不如姐姐有活力,不像姐姐那样有想做的事情,有梦想。只因为姐姐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所以布里特-玛丽就想象自己擅长各种家里的事。有一个需要你的人了,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呢?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成布里特-玛丽的自我。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的清单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荡荡。
  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玛丽失控的生活透出了一丝回归“正常”的曙光,我开始担心,她要和曾经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还是接受另一个朴实的男人;是要回归以往一成不变的日子,还是要在鸡犬不宁的新环境里开始新生活。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种。
  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带着一堆汽油桶,出发去巴黎。

  人生读书笔记14
    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做为一篇小说的题目。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
  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读后感·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泪点,特别是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对白不多,却整个场面让人心酸。
  也许,作者将小说命名为“人生”,是为了说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而每一次的选举是否正确将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吧!
  读完后,有两个短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鸡飞蛋打,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生读书笔记15
    开始以为是一个无趣的老太太的无趣故事,到中间觉得是个一般救赎套路的故事,最后,我都猜错了,故事越看越有趣,每当你觉得就是这样了,它又会来个合理或揪心的转折,故事里的人物都可爱又温柔,哪一个都讨厌不起来。
  读书时主角布里特玛丽在我脑海里代入的形象是水形物语里莎莉霍金斯扮演的哑女的形象,可能比她再老一点,严肃一点,她的性格有点像一个女版的谢耳朵,一丝不苟,严谨,整洁,照着清单办事,仿佛不懂变通。
  全书布里特玛丽内心独白,最多的就是,“别人会怎么看我……”或者“要是肯特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一个文明人该……”她想做许多事时,她的“常识”和“一个成年女人”的身份就会阻止她。她自己也说过她似乎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我时常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为自己而活和对父母家人“负责”之间平衡?一个人似乎不可能完全为自己而活,当然如果完全为别人而活那注定是悲剧的,而这世界上最难的莫过于这平衡之道,似乎我们都是在边走边学习,学着平衡着身边所有事……
  想到哪写到哪,写了一段不知所云的所谓书评……看来我得好好练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