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初中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高中音乐鉴赏中学生“音乐的耳朵”的培养

时间:2017/1/1 7:12:00
 

  高中音乐新课改以来,通过两年多教学过程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摸索出“运用音乐要素欣赏音乐”的教法和学法,运用具体的课例通过实验年级与对照年级的教学效果检查,说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具备“音乐的耳朵”的形成――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音乐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都不约而同地侧重了音乐的形象性,音乐的情绪和音乐的情感及音乐的想象。中学欣赏课例中执教老师都很强调学生对音乐情绪和情感的体会,常常会在“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这音乐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音乐的情绪怎样?”之类的问题上停留。如此长期下来,学生的音乐听觉习惯就形成了一种定势,学生的耳朵理所当然地只接受音乐中最能表达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思想的旋律部分,而很少会去注意到音乐中的和声、节奏、调式、织体、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学生的音乐听觉习惯是单线条的、没有色彩的,学生的审美体验只停留在朦胧的音响感知阶段。学生的音乐分析大多是从他们所熟悉的文字入手,还没有效地聆听音乐就直接升华到了文字总结,带有强烈的文学性而非音乐性。
  要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不单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还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美、音乐中的音色美、音乐中的和声美等。就像一座花园,人们只欣赏到其中鲜艳的花朵,而忽视了花园中挺拔的大树、翠绿的青草、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蜜蜂蝴蝶……这样的花园还美吗?这样的音乐听觉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聆听到音乐里的音乐性质美,把学生的聆听习惯从横向聆听引导到纵向聆听、多声部的聆听,充分的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作品才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手抓的重点任务,才能让学生有一双真正的“音乐耳朵”。在我校实验班的音乐鉴赏课上,我坚持进行了两年多的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作品”的探索实验。
  音乐要素的运用,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聆听音乐时,不单只听到音乐中最能表达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思想的旋律部分,还要能聆听到音乐的不同层次,要感受到音乐各声部之间的和谐美,音乐外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内在微妙变化彼此呼应、相互交织的立体美。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l天就会变成习惯,90天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我不知道一个人形成“音乐纵向聆听习惯”需要多久的时间,但我相信,重要的是坚持,要“时常抓、反复抓”,学生在脑海里就能形成全新的音乐思维定势。“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培养运用音乐要素纵向聆听习惯的过程,不能依靠老师的“说教”和“压服”,而是要依靠老师对学生现有音乐水平的正确评估及对教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准确的、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围绕音乐本身设计好欣赏过程中的问题是关键,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如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教学,很多的老师选择让学生预先收集相关的文字、音响资料,在课堂展示、发表、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我希望实验班的学生在聆听上更纯粹些,养成:在聆听中了解音乐,而不是在文字中了解音乐。以下是,《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教学设计(略写):
  一年的探究实验下来,学生在聆听习惯已经一改过去的单线条、单色彩,在学生的音乐花园不仅有红花,还有大树,有绿叶、有小溪、青草……实验班可喜的变化是在其他班同学的身上所感受不到的。
  如此可见,培养学生有“音乐的耳朵”,只有坚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习惯的养成,“纵向聆听的习惯”“多声部的耳朵”才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快捷通道。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学生的音乐听觉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是学生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多引导、提示、反思、总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的习惯”就一定能形成,我们的学生就会有一双真正的“音乐的耳朵”。
  (作者单位:四川内江市翔龙中学)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