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疑,即疑惑、疑问、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主导者,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各种疑惑、疑问以及问题等。在学习之路上,学生心中产生的万千疑惑,不仅是他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还是他们畅游知识世界的动力。
提问既是师生互动的一条纽带,也是教师触发学生心中各种疑问的一个扳机。有效的提问能够对高效课堂的建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一、拿捏“度”
尽管在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适度的指导与点拨仍然不可或缺。而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主要以“引”为主,提问是教师“引”的主要抓手。为了更好地以“问题”为引领,指引学生深入探究相关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拿捏好各种“度”,即提问的深度、梯度以及广度等。
(一)提问要有深度
“听清楚了吗?”“理解了吧?”“还有疑问吗?”……类似于这样的无效提问在一些低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学生到底有没有听清楚,究竟有没有理解,还有没有疑问等,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去“提问”。有没有听清楚从学生的眼神中就能够读懂,有没有理解从学生的神情中就能够察觉,有没有疑问从学生的练习中就能够发现。显然,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提问”都是多余的、肤浅的、无效的。
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相关知识。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深度。
教学片段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出示了一条线段、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并提出了以下问题:线段、直线和射线分别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时提出的一些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非常有深度的。
以教师提出的有深度的问题为“罗盘”,学生就可以在知识的田野里深耕,卓有成效地学习相关知识,进而发展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提问要有梯度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基本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必须要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即教师的提问不仅要层层递进,还要环环相扣,也要具有明显的梯度。有梯度的提问,就好比让学生沿着平缓的阶梯拾级而上,学生的学习丝毫不费力。而缺乏梯度的提问,会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进而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以下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就非常有梯度:
教学片段二: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辆新款汽车。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汽车怎么样?
生:哇,好漂亮呀!
师:为什么摄影师要给同一辆车拍摄这么多张照片呢?
生:方便全面观察。
师:是的,为了能够全方位、多角度观察物体,我们必须要从多个方向观察物体,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一个方向观察物体呢?
生:可以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
很显然,为了能够设计出梯度明显且平缓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还要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深入了解。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设计出既紧扣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学情,还遵循认知规律的有梯度的问题。
(三)提问要有广度
对于学习者而言,为了提升学习的效率,不仅要纵向深入探究,还要横向广泛拓展。以纵向的深入探究为契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会更加透彻;以横向的广泛拓展为契机,学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贯通新旧知识。
既然如此,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纵向深入探究,还要注重横向广泛拓展,即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广度。
举例来说,在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减法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情景图。在学生仔细认真观察这幅情景图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李叔叔在外出旅行时,他就仔细地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够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但却是一个非常有广度的问题。
归因于教师的提問有广度,所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也会有广度,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二、把握“时”
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其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切不可泛滥成灾,而一定要把握好时机。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提问呢?实践证明,适时提问、不时叩问以及及时追问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时机提问的一些具体表现。
(一)适时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适时。一些不合时宜的提问,不仅会阻滞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还有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适时。
例如,在课堂伊始,当学生的思绪还回荡在异彩纷呈的课间活动中时,教师的提问恰逢时机。此时,教师的提问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绪“拉入”课堂之中,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在课中探究时,当学生的探究无法继续深入时,教师要适时提问。此刻,教师的提问能够让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不断向知识的纵深挺进。
(二)不时叩问
因为小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瓶颈。为了引领学生突破现有思维束缚,提升学习效益,教师必须要不时地叩问学生的思维。在教师耐心细致的叩问之下,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逐渐打开,学生思维的瓶颈也就会逐渐突破。
以下是某教师通过不时叩问引领学生探究“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一个片段:
师:在一次跳远比赛中,三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三位选手的跳远成绩:4.33米,4.43米和3.38米)。那么,哪一位选手跳得最远呢?
学生举手汇报。
师: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陈述自己的比较方法。
师:你能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吗?
由此可见,教师的不时叩问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三)及时追问
为了引领学生深层次地探究相关知识,教师必须要及时追问。如果教师不及时追问,那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自始至终处于浅尝辄止阶段,进而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会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聚焦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进度,对学生进行及时追问,进而推动学生不断向知识的纵深挺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个加法算式,你可以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在学生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之后,教师要及时追问:根据你写出的两道减法算式,你能概括出减法算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及时追问能够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彰显“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教师而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还要彰显“趣”。以“趣”为动力,学生的学习效益就会显著提升。
(一)问题语言表述要有趣
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即便是同一层意思,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归因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问题语言表述方面做文章,以诙谐幽默的问题表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租船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周末,小丽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去公园游玩。看到湖面碧波荡漾,爸爸提议一家人去划船。租船处有2人船、3人船、4人船和6人船,租船价格如图(教师出示课件),那么,小丽一家五口人怎样租船划算呢?
(二)探究问题形式要有趣
因为让学生探究问题是教师提问的延伸、指向与目的,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如果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单一、枯燥,那么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自然也就缺乏实效性。而如果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多元、有趣,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探究问题的实效性自然也会显著提升。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将各种问题设计为闯关游戏或者走迷宫游戏。因为小学生对于闯关游戏和走迷宫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也会将自己对闯关游戏和走迷宫游戏的兴趣迁移到问题之中。
(三)问题呈现形式要有趣
在提问过程中,问题的呈现也至关重要。有趣的问题呈现方式能够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惊喜,能够让学生有一探究竟的冲动,能够让学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正因为如此,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一定要在问题的呈现形式方面花心思,据此让问题的呈现形式富有童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一些现实生活中需要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案例,借此引入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教学之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学生心中的各种疑问,还在于让学生持续不断地产生各种疑问。而课堂提问正是教师让学生持续不断产生各种疑问的一条必由之路。凭借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不仅可以引领学生更全、更深、更透地理解相关知识,还可以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等。
参考文献:
[1]孙瑞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华夏教师,2019(5):167.
[2]单春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數学大世界(中旬),2017(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