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小学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思考

时间:2020/3/2 19:39:0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培养目标变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等方面。其中在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构造组织能力不仅对当前的语文学习成绩有较大影响,在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都是加分项。因此,本文针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讨论分析,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根据笔者的观察,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仍然以传统的例文赏读、结构分析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清晰明了的思路,教师在平时教授的写作方法很难在写作中运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应该通过更加完善的学习方法帮主学生拓展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视野,以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写作素材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写作内容空洞。缺少素材的支持,就好像人只有骨架,少了血肉,写作流于形式,思想内容过于肤浅,导致学生写作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书籍、互联网等多种学习方式积累写作素材,然后对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筛选评价,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写作素材。
  另外,教师可以采取课前延伸的方式,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中,让作文的创作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灵感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文创作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积累。
  在以我国古典文化习俗为主题的写作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展示相关的素材。比如分析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影响,丝绸之路作为我国自古以来和外国进行往来贸易的重要方式,分为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衔接现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联系历史紧密结合现实,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品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分享会、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往往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者和引领者,一些想法难免会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练习中,教师应该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写作思路。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这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写作思路的优缺点,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文。
  在进行以传统孝道为主题的写作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大方向,然后,根据课堂情况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积极分享写作思路,再由小组派出代表在小组间分享,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接着,学生可根据写作思路找出合适的写作素材,比如乌鸦反哺、卧冰求鲤等耳熟能详的传统孝道故事,配合写作思路进行创作。记叙文的写作,学生应该通过记叙的事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充分融入作文中,以感动读者。议论文的写作要严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对问题客观分析,以达到寫作目的。
  三、写作技巧的指导
  描述一个事件,为什么有些同学像是讲大白话索然无味,而有些学生的描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是写作技巧的作用。在作文中,有些同学完全是大白话,整篇文章读下来就像流水账,丝毫没有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利用修辞手法、过渡句、关键词等写作技巧对文章的生动表达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段落所运用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不仅有利于作文水平提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比如,学生赞美一件事物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太美了”“太好看了”,这种烂大街的词汇,不仅缺乏新意,还没有情趣,没有可读性。再比如,学生在对大熊猫的描述中,如果这样写:大熊猫憨态可掬,走起路来好似闲庭信步。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大熊猫的特征,还增加了趣味性。另外,在写景作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排比句,这样不仅能增加文章的气势,也能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有趣。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写作素材类型的不同进行相关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写作思路。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写作素材的缺失、写作思路的不明确或者写作技巧运用不熟练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应该做好引路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