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小学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时间:2020/4/4 10:21:00
 
  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体现在学生与人交流、阅读文章、写作的过程中,语感影响着学生与人沟通的质量,解读文章的深度,写作水平的提升。小学生认识与掌握的词汇、句型有限,一些学生积累了大量词句依然没有学会应用这些词句的方法,这凸显学生语感弱、语言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教师应当通过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揣摩文章词句、回忆生活事迹、大胆联想想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一、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朗诵课文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泰山、鸿毛、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等词语用得十分有力,这些词语在文章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教师应在学生朗诵该篇文章前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如“泰山”本是景物的名称,但结合本文的背景则是用于赞美张思德同志;“五湖四海”本是用于代指全国不同地方的词语,在文中则是指组成革命队伍的革命者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朗读这些词语时应当加重语气,体现演讲者激昂的情绪。为渲染革命氛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配合学生的朗诵过程,在多媒体上播放毛泽东主席、张思德同志的画像,展现革命队伍的风貌等,使学生在朗诵和欣赏历史图片的过程中理解这一演讲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演讲者对张思德同志、对革命军队伍、对人民的情感。
  在讲解有不同角色的文章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语言、形象描写特征。如《将心比心》一文中出现了母亲、护士、阿姨等角色,这些角色的语言并不多,但都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让不同学生扮演母亲、护士、阿姨,结合上下文体会不同角色的语言,逐步接近文章的核心思想。如课文中的母亲与护士对话时的语气应当是温柔、富有激励性的,学生在朗诵该部分时很容易忽略了情感的丰富性,忽略了“母亲”话语中多样的情感。当学生朗诵至此时,教师可借此导入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带着探索的情感品鉴语言,体会语言和语言所表达情感的丰富性,而不是在阅读中先入为主,对语言作片面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词句
  词句是每篇文章的血肉,學生在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不同语言的细微差别,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小学课文中《燕子》一文中的形容词、动词用得十分巧妙,该文便可作为学生揣摩词句的学习素材加以利用,在该文章中作者并不是直接赞美春天,而是借助春天的燕子、花、草、细雨、柳丝等事物组成了一幅春景图,使读者在感受春天事物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被春天的气质所吸引。教师在引导学生揣摩《燕子》一文的词句时,可采用分层阅读、逐个击破的教学方法。该文向学生展示了燕子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燕子这一“主角”及春天的柳丝、花草等事物的蓬勃生机。以第一段为例,“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四个词语便向读者展示了春天燕子的形象。教师可将这一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但文段中不展示这四个词语,在带领学生理解词语的过程中逐步展示词语,使讲解过程有的放矢。教师可从这四个词语的作用引入,先讲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将词语放在课文中讲解。如“俊俏轻快”既可以形容事物的外形,又可以形容人或动物的动作,这是该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教师应当回归课文,引导学生将词语放在课文营造的语境中进行探究,体会“俊俏轻快”一词所蕴藏的情感。学生在斟酌词语的用法后品读该句,能够领悟词语多样的作用。学生对形容词用法理解逐渐丰富,学生脑海中形容词的作用不再只是用于形容名词,还能被文章作者赋予情感色彩,用来表达对事物的感受。
  再如,《燕子》一文的第三段运用了许多动词:斜着、掠过、叫着、飞到、横掠、沾等,这些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燕子灵活机敏、身姿轻盈的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品鉴本段时应当使学生领略动词在文段中的作用。仅凭课内文章的语段还不足以使学生形成对动词作用的完整认知,教师可选择同样描写动物的课外文段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例如,笔者展示一段描写小狗的文段,该文段通过“张望、嗅、叫唤”等动词体现了刚进新家的小狗警觉、调皮的特征。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发现,动词的作用不仅仅是展示所写事物的动作特征,还能传达作者的情感,这体现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事迹
  教师可通过“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的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对比新旧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同义或相近词汇、相似句型的辨析能力。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语感。如在《最后一分钟》中,作者用“刹那”形容万众欢腾中的寂静,用“颤抖”形容人们最后一分钟的神态。教师可用其他词汇替换原诗中的用语,如用“瞬间”替代“刹那”,用“抖动、颤动”代替“颤抖”,引导学生品鉴不同词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选出最适合原诗的词语。即使学生在写作中常用“瞬间、颤动”等词汇,在讨论时也可能无法明确说出不同词汇的差异,教师可采用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区别不同词汇。如讲解“瞬间”和“刹那”的区别时,展示两个词语在词典上的不同解释:瞬间指一眨眼的工夫,刹那指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或是展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例句,如:“老师推门进入教室的一瞬间,教室变得安静了”“一颗流星刹那间划过了深邃的夜空”。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刹那”相比“瞬间”更为抽象,描述的时间更短,且更具美感,将“刹那”应用在原诗中显然更为合适。通过对比不同词句的作用,学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词句的用法,学生的语感也在无形中增强。
  四、启发学生大胆联想想象
  小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丰富,教师可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如《泊船瓜洲》一诗描写了诗人遥望家乡的诸多感想,教师应在解读本诗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一水间”“数重山”展现的距离感。接着,教师再向学生抛出问题:“古代交通不便,数重山对古人来说可是不短的距离,可是诗人为什么用了‘只’字呢?”该问题引导将现实距离和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想象“一水间”“数重山”的过程中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问题的答案,对古诗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有了新的体会。
  语感体现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语感的理念渗透在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解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语言价值,借助分类对比、总结归纳、联想想象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语言的差异,增强学生驾驭不同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 荣.读出语言的精妙 享受阅读的乐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小学语文,2016(5).
  [2]刘 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
  [3]胡逢大.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的尝试[J].安徽教育,1980(6).
  [4]周元景.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效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6).
  [5]陈力水.谈谈阅读教学的程序[J].小学教学研究,1981(5).
  [6]张田若.阅读教学的要求[J].安徽教育,1982(10).
  [7]黃廷璋.以读为本 读得其法——阅读教学管见[J].安徽教育,1982(10).
  [8]单少华.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安徽教育,1982(12).
  [9]王 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切实加强词句教学[J].江苏教育,1983(15).
  [10]张 微.从小学一年级起重视阅读教学[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3(6).
  [11]张棣华.情动意会,潜移默化——谈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1984(3).
  [12]宛士奇.阅读教学基本方法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84(5).
  [13]董 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
  [14]崔巧云.阅读与质疑[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3).
  [15]贾 玲.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16]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
  [17]崔秀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1(5).
  [18]陈钰年.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海峡科学,2009(4).
  [19]张莉丽.浅谈新课程中农村小学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09(9).
  [20]孙 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21]胡春林.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睛作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