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网
导航:网站首页 > 小学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20/2/24 22:50:00
 
  阅读是学生基础成长的主要技能,有效的阅读活动,不仅提升学生对语言文章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吸收能力,还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然而,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率,常出现“帮”学生完成阅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当前的教学问题、提升阅读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分析。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自主阅读趋向于“自由”阅读
  目前,教育改革中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教师对其产生误解。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常常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阅读,然后组织學生进行合作探究、相互讨论。在直观现象上是保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在课堂的学习效果上,确使学生的学习质量落了“下降”,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足,课堂的学习任务很难完成。同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有时会出现偏题、理解深度不够的情况,这也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堂阅读教学氛围不足
  教师对阅读氛围的构建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常抱有“阅读直接读”的心态,导致课堂的阅读环境沉闷且枯燥,进而影响学生对阅读的感观理解,从易产生“分神”“不注意阅读”等现象,加剧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此外,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分析能力,导致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听教师的“感悟”,而未能切身的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大意,导致学生在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氛围下,产生“厌学”“抵触”的心理情绪,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3、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教授存在问题。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对“不满意”的回答选择忽略,或者直接“代劳”完成阅读问题,这使学生缺乏对阅读问题的理解过程,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始终得不到提升。此外,有时教师会满足课堂提问的需要,大多选择学优生来进行课堂问题的回答,这让其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进而会产生“两级化”的现象。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把握学生主体,做好合理引导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主体的学习性、质量性,不应单纯的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应在一旁进行合理的指导和有效的导读,从而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完整性和质量性。此外,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基础,合理设计一些阅读理解小问题,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联想和解读,科学引导学生的阅读层次和阅读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阅读产生实效,得到成功的收获。还有,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应干涉到学生对文章的主体感知上,如发现理解的方向存在偏差,应仔细耐心的进行询问和指导,勤问一下“怎么想的”“从哪能看出”“关键字词怎么解读”等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方向。
  2、创设阅读环境,调动学生参与
  环境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第二个老师”。有效的环境构设,使学生在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之上,更愿意积极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心理得到加强,阅读效果的随之提升。此外,有效的阅读环境,还使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中找到阅读的乐趣,以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下,更易于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求知心理,从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理解更加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阅读教材,创设适合学生阅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3、注重教学环节,培养阅读思维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内容,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理解性。同时,将阅读理解的问题进行有效筛选和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性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思维意识,以此达到激趣、引思、提升的效果。此外,在问题的设置环节,教师还应注意有效性的原则,如果问题的内容过于困难,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造成无人回答的尴尬现象,还有降低学生的阅读热情;如果问题的内容过于简单,这也无法达到启智、引思的效果,所以,在问题的环节设置上教师还应着重把握。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使学生对阅读的目标更加明确,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融洽,还对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加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氛围,从而为学生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2017(2):36-36.
  [2]李贤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0):62-63.